俞伯牙覓知音彈的是什麼琴(俞伯牙學琴)
2023-04-30 19:14:13 2
俞伯牙覓知音彈的是什麼琴?春秋時代有幾個零散的小故事,它們的中心思想,大略可以概括為「知音」兩個字,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俞伯牙覓知音彈的是什麼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俞伯牙覓知音彈的是什麼琴
春秋時代有幾個零散的小故事,它們的中心思想,大略可以概括為「知音」兩個字。
講到知音,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要算是最典型了。明代短篇小說《警世通言》第一卷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講的就是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交往。說伯牙姓俞,楚國人,這可能是後代民間傳說附加上去的,古書上卻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相傳伯牙曾經在現在湖北省武漢市龜山尾部的一座臺上鼓過琴,鍾子期在那裡聽過他的琴音,北宋時有人在那裡建築琴臺來紀念他倆的友誼,那個地方就是現在所修葺成為遊覽勝地的古琴臺;說伯牙是楚國人,大約也不為無據。
伯牙善於鼓琴, 是盡人皆知的。據說只要他一鼓起琴來 ,連駕車的四匹聽了也會仰起脖子向著天空噴吐,表示它滿心歡暢,正在哈哈大笑。這和伯牙的同鄉瓠巴一樣:據說只要瓠巴鼓起瑟來,連潛藏在江底的丈多長的淫魚也會浮遊出來,把頭露出水面,靜悄悄地側耳細聽。這些無非說明高尚、美妙的音樂能使動物都受到感動。
伯牙最初在成連先生那裡學鼓琴,先生向他說:「我只能傳授你琴曲,卻不能轉移你的性情。我的老師方子春,他很善於鼓琴,能夠轉移人的性情,如今他住在東海上,你能和我一道去向他請教嗎?」伯牙說:「老師既然有旨命,我哪敢不遵從呢。」於是成連先生便和伯牙一道去到東海,同坐小船一直到了蓬萊山,成連把伯牙留在山上,向他說:「你就在這裡慢慢學鼓琴吧,過一段時間我再來接你回去。」說罷一篙子把船撐離岸邊,劃了槳自去了。成連去了十多天不見來。伯牙孤零零地在海島上,一邊學鼓琴,一邊伸著頸脖四下張望。 海島上一個人影也沒有,只看見杳杳冥冥的一片山林,只聽見海水澒洞噴湧的聲音。伯牙不禁愴然地嘆息道:「這下子先生真是轉移了我的性情了!」便撫弄著琴弦,放聲歌唱,根據眼前的景色和心裡的感受,作了《水仙操》這樣一支琴曲。 琴曲剛剛作完。成連便劃了船來迎接他回去了。伯牙才知道:所謂居住在東海的方子春老師,不過是成連先生口中虛構的人物,是大自然在春天的一片景色。伯牙自從經過這番轉移性情的訓練以後,他彈的琴就出神入化,成為天下的妙手。
有一回伯牙到泰山去遊玩,忽然天不作美,下起一場暴雨,伯牙趕緊跑到一座山崖下面去避雨,琴童跟隨著他,獻上琴去。他就在崖下一堆大石頭上坐著,肅穆地撫起琴來。暴雨剎那間過去了,一縷縷陽光又從松柏樹的枝葉間灑落下來,崖壁上搖曳著斑駁的金影。伯牙心裡有所感受,手指頭上彈奏的琴曲,就琤琤琮琮地響出了淋雨的聲音。一個叫鍾子期的青年樵夫,放下柴擔子,靠在崖壁旁邊聽琴。聽了一會兒,不禁點頭稱讚道: 「這是淋雨的聲音啊!」伯牙暗吃一驚,拿眼睛瞟了一下樵夫,有意地在手指頭上用勁,乍大乍小,急撥琴弦,奏出高昂峻急的崩山的曲調。鍾子期聽了,又點頭稱讚道:「這是崩山的曲調啊!」伯牙推開琴,忍不住稱讚青年樵夫說:「好呀!你聽樂知音的能力可真不錯啊!」這個故事也有稍微不同的傳說。有說當伯牙鼓琴,心裡想到泰山的時時候,聽琴的鐘子期就讚美說:「琴真是鼓得好呀!巍巍峨峨好像泰山般高。」當伯牙鼓琴心裡正想到流水的時候,聽琴的鐘子期又讚美說:「琴真是鼓得好呀!浩浩蕩蕩好像流水般長。」只這兩句便說到了伯牙的心坎上,使地位不相等的伯牙和鍾子期兩個人,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甚至傳說他們結義成了弟兄。後來鍾子期死了,伯牙到墳前去祭弔他,取出瑤琴,彈奏一曲祭弔的哀歌。琴曲奏罷,伯牙淚流滿面,從衣袂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臺石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從此以後,伯牙一輩子再也不鼓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