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554課(古人只用一個字就表達了)
2023-05-01 05:50:23 1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目 攴]」部漢字,《說文解字》的「[目 攴]」部只有四個漢字,即「[目 攴](部首漢字)、夐、闅、[大 目 攴]」,這四個字在現代漢語都是生僻字,甚至其中兩個字在GB字庫中已不收錄,我們只能描述字形,我們講解它們,是為了保持課程的連續性。
1、[目 攴](這個字的字形就是上面一個「目」下邊一個「攴」,GB字庫無此字,只能描述字形)。《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舉目使人也。從攴,從目。」會意字。本義是抬起眼睛支使別人,意思接近我們現在理解的「使眼色」。
(使眼色)
看一下字形演變:
([目 攴]的字形演變)
在甲骨文裡,它是手指或銳器刺入眼中或緊貼在眼球上,具體會意眾說紛紜:
郭沫若認為這是「民」的異體,即被刺瞎一目的俘虜;王延林認為:「象手持細針挑眼睛,卜辭中似作人名。」也有人從許慎之說,以為是一手舉目,即丟眼色;使眼色的意思,黃約齋以為是居高探遠之意。何大齊認為是以針灸眼睛治療眼疾之意。
如果從字形本義看,郭、王、何的解說都算合理。但從漢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看,我們應當從許慎之說,但這並非原始本義,黃約齋的說法是漢代說法的引申義。不過,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亡,多做本義的猜想是有益的,但卻不必糾結。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蘄州謂使人為[目 攴],音如越。」說明在方言裡,[目 攴]還是使人之意。
在本義之外,[目 攴]還有三個用法:
(1)目小動。《類篇·目部》:「[目 攴],目小動也。」
(2)同「瞲(xuè)」。明代吳元滿《六書泝原直音》:「[目 攴],與瞲同。」
(3)同「䀗(jué)」。《六書故·人三》:「[目 攴],別作䀗」
這三種用法在典籍中沒有應用實例。
[目 攴]的小篆寫法如圖:
([目 攴]的小篆寫法)
2、夐。讀音有兩個:
(一)xuà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敻,營求也。從[目 攴],從人在穴上。《商書》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敻求,得之傅巖。』巖,穴也。」會意字,本義是營求。
看字形演變:
(敻的字形演變)
敻的早期字形與部首字「[目 攴]」相同,後來增加了字形的上部,其中,最上面的「人」是象形字,表示「人」,下面的「穴」是形聲字,表示「土屋」或洞穴。再加上[目 攴]表示舉目使人,合在一起會意舉目使人臨穴以營求之意。
這裡的《商書》,指的是《說命上》的序文。今本原文作「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巖」。傅巖,是傅說隱居的地方。殷之賢王高宗,在夢中得到一個賢相,他的名字叫「說」。群臣之內沒此人,他便讓百官依據他所夢之處尋找,在傅巖尋找到「說」。
(傅說雕塑)
孔廣居《說文疑疑》:「敻訓營求,有尋隙覓間意,故從人在穴上。目以審察之,攴以指使之,皆營求意也。」
《清史·左宗棠傳》:「嘗以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名之,謂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顧謂所親曰:『非夢卜敻求,殆無幸矣。』」用的就是「敻」的營求本義。
本義之外,敻還有一個用同「矎」。《廣雅·釋訓》:「夐夐,視也。」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一云:『矎,視也。』重言之,是曰矎矎。『矎』與『夐』同。」
(二)xiòng。這個讀音出自《廣韻》。用法有二:
(1)遠。《廣雅·釋詁一》:「敻,遠也。」王念孫《廣雅疏證》:「敻之言迥也。」又《釋詁二》:「敻,長也。」王念孫《廣雅疏證》:「《說文》:『長,久遠也。』遠與長亦同義。」韓愈《寒食日出遊》:「念君又署南荒吏,路指鬼門幽且敻。」他的朋友張亦被貶荒寒之地,所以是幽且敻。
(荒遠)
(2)姓。《萬姓統譜·敬韻》:「敻,見《姓苑》。」
敻的小篆寫法如圖:
(敻的小篆寫法)
3、闅。讀wé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闅,低目視也。從,門聲。弘農湖縣有闅鄉。汝南西平有闅亭。」形聲字。本義是低著眼睛看。
(低著眼睛看)
《廣韻·文韻》:「闅,俗作閿。」
闅多用於地名「闅鄉」,即「閿鄉」,漢代湖縣鄉名。後周置郡及縣,隋初俱廢;開皇十六年又置縣。1954年,併入河南靈寶市。
闅的小篆寫法如圖:
(闅的小篆寫法)
4、[大 目 攴](GB字庫沒有收錄,只能描述字形)。讀quá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大視也。從大[目 攴]。讀若齤(quán,缺齒)。」形聲字。本義是睜大眼睛看。《廣韻·仙韻》:「[大 目 攴],大視貌。」
(睜大眼睛看)
[大 目 攴]的小篆寫法如圖:
([大 目 攴]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632,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