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部灣最近5年發展史(廣西北部灣三市的前世今生)
2023-04-19 01:21:06 3
欽廉四屬。十萬大山(壯語名稱,非真的有十萬座山)原是兩廣的天然分界線,自明清六百年來,從十萬大山直至北部灣這片陸地,一直是廣東省廉州府的轄地,明清兩代廉州府轄合浦縣、欽縣、防城縣、靈山縣四縣,俗稱「欽廉四屬」。1951年2月,廣東省將欽廉四屬(時稱欽廉專區)委託廣西省領導,設欽州專區,由廉州鎮移治欽州鎮。1952年正式改隸廣西省(政務院下文批准),與此同時,廣西東北端的懷集縣劃歸廣東省,即「一個懷集縣換欽廉四屬」,民間俗稱「以山換海」(懷集為山區縣)。1955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以「特急件」的通知下文:「原廣西省欽州專區、欽縣、合浦、靈山、防城、浦北五縣和北海市自七月一日起劃歸廣東省領導。」並附上國務院第十次會議文件:「將廣西省的欽州專區、欽縣、合浦縣、靈山縣、防城、浦北縣(原廣西省增設新縣,縣治在小江鎮)五縣劃歸廣東省。」回歸廣東省後,欽廉四屬稱為合浦專區,改治廉州。1964年8月,美國發動「北部灣事件」,入侵北越。1965年4月,越南方面正式請求中國支援,抗美援越成為四屬再次劃歸廣西的最好機會,1965年7月,中央同意了當時主政廣西的韋國清的請求,將欽廉四屬再次整體劃入廣西,恢復欽州專區,並復設浦北縣。欽州地區區劃在廣西自治區主導下陸續一分為三,東翼的合浦改由北海市帶頭,西翼的防城升格為防城港市,最後剩下居中間地帶的、早已縮水的「欽州地區」也於1994年撤地設立地級欽州市。欽廉古為廣東省最西部,是粵省邊陲重地,扼一海兩國兩省命脈,地理國防緊要。北部灣,從東部英羅灣至西面北崙河口,近兩千多公里海岸線九曲十八彎,有鐵山港、廉州灣、三娘灣、欽州灣、防城港等港灣,如一顆顆璀璨的南珠嵌刻在南海之北,在藍天白雲之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由海而陸,東西南北,山水相連,良田沃野,鍾靈毓秀。東有雲開六萬大山,中有羅陽銅魚山,西有十萬大山,北有諸江分水嶺,將此地與廣西其他區域分開;南流江,張黃江,武利江,欽江,大風江,茅江,防城江,與粵西南水系攜手,同與珠江分家,千水徑直往南流,注入浩瀚的北部灣。中華民國時期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修正後的《縣組織法》,其第四條規定:「各縣縣政府按區域大小、事務繁簡、戶口及財賦多寡分為三等,由省政府編定,諮內政部呈行政院請國民政府核准公布之。」以此標準,各省重行釐定縣等。1920年廣東省行政區域等級。一等大縣:南海, 番禺, 東莞, 順德, 香山, 新會, 潮安, 潮陽, 增城, 臺山, 三水, 清遠, 高要, 羅定, 陽江, 惠陽, 博羅, 揭陽, 澄海, 梅縣, 南雄, 曲江, 英德, 連縣, 茂名. 電白, 海康, 合浦, 欽縣, 瓊山。二等中縣:寶安, 花縣, 四會, 新興, 恩平, 鶴山, 德慶, 雲浮, 鬱南, 陽春, 海豐, 陸豐, 龍川, 連平, 河源, 饒平, 惠來, 普寧, 興寧, 五華, 樂昌, 陽山, 連山, 信宜, 化縣, 廉江, 吳州, 遂溪, 靈山, 防城, 文昌, 安定, 儋縣, 崖縣。三等小縣:龍門, 從化, 高明, 封川, 新豐, 紫金, 和平, 大埔, 豐順, 平遠, 蕉嶺, 始興, 翁源, 仁化, 佛岡, 徐聞, 澄邁, 臨高, 陵水, 萬寧, 赤溪, 開建, 南澳, 乳源, 樂會, 瓊東,感恩,昌江;欽廉地區沒有三等縣。欽廉四屬,欽州,廉州,防城,靈山。現在除了靈山還是縣之外,剩下的都成為市了。現在的上思縣以前屬於老廣西,浦北縣屬於廉州府的合浦縣析出的北部獨立成縣。北海市乃以前合浦縣三下屬鎮,與佛山市一樣的成長背景。現在南寧市邕寧區的百濟,那樓,新江三鎮以前屬於靈山縣。欽廉大地近代英豪輩出,文有嶺南三大文豪之馮敏昌,武有劉永福,馮子材,陳銘樞,陳濟棠,香翰屏。文化景區也不少,大清國五號界碑,廣州會館,劉馮故居、廣西楹聯第一村大蘆村等眾多古村、三海崖摩崖石刻、越州古城,合浦縣博物館,白龍珍珠城遺址、普度震宮、南萬三婆廟、東坡亭、海角亭、文昌塔、惠愛橋、大士閣,大朗書院、銅魚書院、海門書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