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張九齡張氏族譜(家譜尋根風範張谷英村)
2023-04-19 07:29:13 1
家譜尋根 ·風範︱張谷英村:耕讀傳家世代長
——張谷英村傳統家訓家風故事之一
特約通訊員 李桂龍
筆架山下的張谷英村。
嶽陽渭洞的筆架山下,有一個叫張谷英的古村落,因保存完好的5萬平方米明清古建築群和一個家族600年同居於一片屋簷下的文化奇蹟,逐漸進入了世人的視野,先後被譽為「湘楚民居化石」、「民間故宮」、「天下第一村」,2001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個村落是以其始遷祖張谷英的名字來命名的。張谷英是元末明初人,飽讀詩書,精通風水,於 「明洪武年間,由吳入楚」,遷居渭洞筆架山下,傳下了「耕讀繼世,孝友傳家,和睦有道,修身立德」的古樸家風,後人把它懸掛在古村的當大門上,時刻警醒著族人。
張氏六修族譜上記載的家訓 。
張氏最早的一修墨譜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9年)修的,二修、三修墨譜的年代分別為嘉慶二十四年與鹹豐九年,至今已七修。
更早的譜牒因年湮久遠,據說只存斷章殘頁,靠口耳相傳。例如這個家族可傳三十四代的子孫派譜「文丹志友仲,功伏宗興,其承繼祖,世緒昌同,書聲永振,福澤敦崇,名芳百代,祿位光隆」,就是始遷祖張谷英親自製定的。
在一修墨譜上,族中的舉人、秀才們合族眾議,編訂了16條《張氏家訓》:孝父母、友兄弟、端閨化、擇婚姻、睦族姓、正蒙養、存心地、修行檢、勤職業、循本份、崇廉潔、慎言語、尚節儉、存忍讓、恤貧寡、供賦役。
張氏家訓三個字為一句,涉及家族家庭、子女教育、道德修養、個人言行等諸多方面,亦耕亦讀貫穿其中,家國情懷躍然紙上。正是這些家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形成了古村數百年不動搖的家族凝聚力。
清代耕讀故事三則
張谷英村是農耕社會的一個微型縮影,數百年來,村裡人一邊本份耕種,一邊教習詩書,把「耕讀」二字作為整個家族的立世之本。
兄弟雙雙中舉人
張煌,字任才,肄業於長沙嶽麓書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鄉試第十五名舉人,十年後(1781年)殿試揀選一等,實授湘陰教諭。
張炳,字文著,號敬亭,業儒,列邑庠生,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仲春,組織夔贊、官賢、祖煌共四位先人在青雲樓編修第一次墨譜,並書寫第一篇序言。
張炳有兄弟共六,他排行第二,張煌為老五。他為了五弟的前程,在家耕田種地,釀酒掙錢,讓五弟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弟弟中舉四年後,他才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參加鄉試,獲第三十七名舉人。時年54歲。
胡氏教子入縣誌
懸掛在當大門上的家風楹聯 。
清乾隆時期,張錫茲與妻胡氏畫荻教子,苦讀不倦。可惜的是,張錫茲累試春闈不第,便無可奈何地住進了寺藏園,設館授徒,並書一聯於門上:
「十載說求官,北轍南轅,回首依然故我;
一經勤教子,玉堂金馬,痴心還望後人。」
其後,張錫茲與胡氏夫人潛心培養兩個兒子。未幾,其子筆紅中舉;八年後,其子皋臣又中舉人。胡氏亦因教子有方,被載入《巴陵縣誌》「賢母傳」,遠播芳名。
張秀才屢敗屢試
前清秀才張筱村,性情傲骨,第一次鄉試不第,他開始「半工半讀」,授徒自給,寫了一幅對聯高懸於門戶:
「問近況如何,只剩數卷殘書,一壺濁酒;
把今年過了,再看花生彩筆,柳染宮袍。」
他邊授徒餬口,邊刻苦攻讀,可惜的是,屢屢參試,還是榜上無名。且日益窮困,乃閉門靜坐,換門聯曰:
「君莫叩門,心下自明休合券;
我非負債,家中如有願傾囊。」
終其一生,仍未及第。臨終之前,為自己寫下了一副輓聯:
「撒手赴黃泉,儻參二五閻羅,定把後果前因問個明明白白;
雄心付流水,為囑兩三兒女,就是種田耕地也要本本忠忠。」
耕讀家風 世代追求
「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後振家聲。」亦耕亦讀的傳統家風,是這個村落世世代代的文化追求。
村裡的龍形山下有座青雲樓,是民國以前族中子弟就讀的私墊。科舉時代,從青雲樓裡走出了1名進士,7名舉人,6名貢生,45名秀才,33名太學生。
解放以後,張谷英村有240餘人考取了大中專業院校,有10多名碩士、博士生。其中第23世孫、留英博士後張漢馬已成為了海內外著名生物學家,海外傑出華人青年科學家基金獲得者,曾被國務院、中國科學院、科技部等六部委邀請作為海外華人科學家參與了中國政府的第十個五年計劃和2000年至2015年期間的農業政策諮詢,任植物營養與植物病害小組組長。
(作者 李桂龍,嶽陽縣人,省作協會員,在《芳草》《延河》等雜誌發表中短篇小說數十萬字,曾師從何光嶽研究家譜文化,著有《湖南李氏源流史》等。)
互動:你有「譜」嗎?歡迎來曬!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來歷嗎?知道自己的祖輩曾在中華熱土走出怎樣的遷徙軌跡,書寫怎樣的奮鬥史,甚至出過哪些名人志士,留下了哪些家規、家訓嗎?
若你家有「譜」,歡迎來曬!即日起,新湖南客戶端讀者可將你的家譜相關圖文故事以及您的真實姓名、聯繫方式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或者撥打聯繫電話18673102714,歡迎曬家族歷史、曬家風家訓,春節將至,我們共話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