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給俄羅斯提供飛彈(俄羅斯缺的彈道飛彈)
2023-04-19 04:39:43 1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王若鴻
近日,據《環球時報》報導,美媒援引美國情報部門的消息稱,伊朗將與俄羅斯達成一項新的武器採購協議,向俄提供兩型戰術彈道飛彈以及數量不詳的「見證者」-136巡飛彈、「遷徙者」-6察打一體無人機。
對於西方媒體的報導,俄羅斯和伊朗均未進行回應,因此報導真實性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從當前俄烏戰場的現實局勢出發,分析和判斷一下俄羅斯向伊朗求購戰術彈道飛彈的可能性有多大。
伊朗齊射「徵服者」系列彈道飛彈。
俄軍的現實困境
也許不少讀者對於俄羅斯有可能從伊朗採購戰術彈道飛彈感到不解,俄羅斯作為從蘇聯時代繼承下來的彈道飛彈研發強國,難道已經淪落到要放下身段,向伊朗求購戰術彈道飛彈的地步了?要知道,蘇聯時代著名的R-11/R-17「飛毛腿」近程戰術彈道飛彈家族曾經是很多後發國家起步仿製的模板,伊朗「流星」-1/3就是仿製「飛毛腿」飛彈而來的。然而,俄烏衝突持續到現在,經過多個月的消耗,俄軍確實面臨著遠程打擊能力嚴重不足的困境。
曾幾何時,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始研發近程戰術彈道飛彈的國家,這就是在1950年立項的R-11。後來,蘇聯又在1957年開始研發改進型R-17,其最終的發展型號已經將射程提升至500千米以上,進入到中程戰術彈道飛彈的範疇。R-11和R-17被北約統一命名為「飛毛腿」系列近程戰術彈道飛彈。而在R-11/R-17之下,蘇聯陸軍還裝備了最大射程70千米的「月球」-M(北約代號「蛙」-7)以及最大射程150千米的「圓點」-U(北約代號「聖甲蟲」)近程戰術彈道飛彈,從而構成了完整的從70千米~300千米的地對地打擊體系。
之後,針對R-11/R-17命中精度太差的缺陷,蘇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發新一代「奧卡河」(北約代號「蜘蛛」)近程戰術彈道飛彈,其最大射程達到了4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9馬赫,圓概率誤差30~150米,性能在當時已經屬於世界領先水平了。不過,在1987年美蘇籤訂的《中導條約》中,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不顧軍方的反對,堅持將「奧卡河」戰術彈道飛彈納入到條約之中。最終,該型飛彈的所有發射車、彈體以及大部分設計資料等在美方人員的監督下,於蘇聯解體前夕被全部銷毀。蘇聯近程戰術彈道飛彈的發展由此中斷。
衝突初期,俄羅斯大量使用「伊斯坎德爾」-M飛彈,但近幾個月卻很少動用。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並沒有被西方世界所接納,依然被視為「敵人」。20世紀90年代中期,面對北約步步緊逼的東擴,俄羅斯決定重啟研發新一代近程戰術彈道飛彈,這就是如今在俄烏戰場上經常使用的「伊斯坎德爾」-M。該型飛彈設計最大射程為480千米,與「奧卡河」一樣,其經過改進後,射程也完全可以達到500千米以上。而且,「伊斯坎德爾」-M飛彈發射車也能夠兼容發射「伊斯坎德爾」-K巡航飛彈(最大射程490千米)。
從性能上來看,「伊斯坎德爾」-M確實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近程戰術彈道飛彈之一。尤其是該型飛彈的命中精度非常高,據俄方稱圓概率誤差最小可以達到5米以內,幾乎與雷射制飛彈藥相當。而且,該型飛彈的毀傷威力巨大,戰鬥部重量最大可達800千克。但是,經過之前敘利亞戰爭以及2022年俄烏衝突數月的高強度消耗,俄羅斯陸軍原本儲備不多的「伊斯坎德爾」-M近程戰術彈道飛彈很可能所剩無幾。
俄羅斯陸軍曾經計劃組建至少5個「伊斯坎德爾」飛彈旅,但至今只組建了3個,再加上生產「伊斯坎德爾」-M飛彈的沃特金斯克製造廠,還要擔負沉重的洲際彈道飛彈生產任務,其產能很有限。所以,俄羅斯陸軍不得已只能繼續使用原本也庫存不多的「圓點」-U近程戰術彈道飛彈。烏克蘭方面有報導稱,俄方甚至將S-300遠程防空飛彈系統的48N6飛彈也用於遠程對地打擊。這種飛彈採用針對空中目標的150千克定向破片殺傷戰鬥部,打擊地面目標的效果並不理想,但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俄陸軍似乎已經陷入到無彈可用的窘境。
「伊斯坎德爾」-K巡航飛彈。
為什麼是伊朗?
俄羅斯如果想要從其他國家得到中近程戰術彈道飛彈,以暫時彌補自身遠距離地對地打擊能力的不足,目前有幾個可供選擇的對象國。在前不久聯合國關於不承認烏東地區四州入俄的提案表決中,有143個成員國投了贊成票,而只有4個成員國與俄羅斯一起投了反對票。這四個成員國分別是白俄羅斯、敘利亞、朝鮮和尼加拉瓜,其中前三個國家都裝備有不同型號的中近程戰術彈道飛彈或者大口徑遠程火箭炮。
「徵服者」-313飛彈射程約500千米。
白俄羅斯曾從國外引進了一型300毫米模塊化遠程火箭炮,在該炮技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MZKT-7930型8×8重型輪式越野底盤,研發了「波羅乃茲」遠程火箭炮。該型火箭炮不僅可以發射最大射程達到200千米的300毫米制導火箭彈,還可以共架發射最大射程提升至290千米的近程戰術彈道飛彈,命中精度也很高。雖然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幾乎可以說「親如一家」,但是白俄羅斯目前也要直接面對北約國家(波蘭、立陶宛和拉脫維亞與其接壤)以及烏克蘭的潛在壓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白俄羅斯很難再向俄羅斯提供額外的「波羅乃茲」遠程火箭炮。
朝鮮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研發了「火星」-5/6/11等多個型號的中近程戰術彈道飛彈,此外還有口徑400~600毫米、射程200~400千米的超大口徑火箭炮。但是,這些戰術彈道飛彈以及火箭炮的真實性能究竟如何,能否滿足俄軍的使用要求,能否儘快地融入到俄軍作戰體系中,都是問題。而且,朝鮮國防省裝備總局副總局長此前也公開表示,美國關於朝鮮向俄羅斯出口武器的說法「道聽途說且毫無依據」。朝鮮未曾向俄羅斯出口武器彈藥,也沒有相關計劃。因此,俄羅斯從朝鮮獲得中近程戰術彈道飛彈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那麼,在俄羅斯看來,最合適的就是伊朗。美方報導稱,俄羅斯很可能從伊朗獲得的兩型飛彈分別是最大射程達到300千米的「徵服者」-110近程戰術彈道飛彈,以及最大射程達到700千米的「真主之劍」中程彈道飛彈。「徵服者」-110是一個包括多種型號的飛彈家族,其最新型號「徵服者」-110D的射程最遠,命中精度也是最高。
「真主之劍」是在「徵服者」-110基礎上通過增大彈徑(從616毫米增加到680毫米)、加長彈體(從8.8米加長到10.3米),從而獲得了更遠的射程。「徵服者」-110的戰鬥部為450千克,而「真主之劍」的戰鬥部增加至579千克,後者還採用了彈道末段彈頭與彈體分離的設計,提升了突防概率,使得敵方更難以攔截。在「徵服者」-110與「真主之劍」之間,還有一款最大射程500千米的「徵服者」-313中程戰術彈道飛彈,也很可能是俄方備選的型號之一。
伊朗研製了多種戰術彈道飛彈,已經成為伊朗的非對稱作戰的重要武器。
筆者認為,俄軍之所以決定從伊朗採購各型戰術彈道飛彈,除了兩國日益密切的關係,還在於伊朗的這些型號都經歷了實戰的檢驗。比如,俄軍目前在烏克蘭戰場上大量使用從伊朗引進的「見證者」-136巡飛彈,並賦予其國內服役編號——M214「天竺葵」-2巡飛彈,這款巡飛彈此前在中東戰場上有出色的表現。在10月17日對烏克蘭首都基輔的攻擊行動中,俄軍也同樣使用了該型巡飛彈。
「徵服者」-110與「真主之劍」兩型中近程戰術彈道飛彈也參加過實戰。特別是在2020年1月8日,伊朗為了報復美國暗殺蘇萊曼尼將軍,向駐有美軍的伊拉克阿薩德空軍基地和埃爾比勒空軍基地發射了十餘枚戰術彈道飛彈,其中就包括了「徵服者」-110和「真主之劍」。此後,伊朗又在對伊拉克境內駐有美軍的基地以及庫德武裝目標的打擊中,多次使用這兩型戰術彈道飛彈以及「見證者」-136巡飛彈。所以,俄軍通過其實戰表現,認為這些伊朗制導武器的性能是值得信賴的。
另外,伊朗這些武器裝備的造價比俄軍同類武器更低,俄方還能夠採用「以戰機換飛彈」的形式進行交易,節省寶貴的外匯。這些都是俄羅斯更青睞伊朗武器的原因。
本期高級編輯 周玉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