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什麼價值觀(為什麼說君子坦蕩蕩)
2023-05-02 02:03:56 2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論語》裡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大意是說。君子的心都是坦坦蕩蕩的,而小人呢,卻是經常充滿憂愁煩惱。
這句話一說出來,你可能會感到很不舒服,也很不服氣。你會想,搞了半天,難道我真的是一位小人嗎?因為我就時時會讓自己陷入憂愁和煩惱之中啊。
首先啊,大家要理解孔子在這裡說的小人,不是道德水平有問題的人,而是指心胸、格局小的人。大家想想,心胸格局小的人,到底是多還是少呢?
也許你會問,我也想讓我的格局大一點,我也想讓我的心胸開闊一些,我也想做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但是我不知道從何做起呀?
這句話就問到關鍵了,問到核心了!
雖然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是坦蕩蕩和長戚戚的區別,但是,如何做到坦蕩蕩,如何才能使自己擺脫長戚戚的狀態?這是不是我們最關心的呢?
我時常說,一個人的煩惱和他的心胸成反比。當一個人經常感覺煩惱的時候,就說明他的心胸不夠大;反過來,當一個心胸大的人,他的煩惱一定會比別人更少。
問題的關鍵是,心胸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錘鍊出來的?還是可以通過改變認知、提升認知來放大的?
昨天我刷到一個視頻。視頻裡,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中醫老師——徐文斌在講關於心眼兒的話題。他說心眼兒是天生的,是一個人的胸隔膜那個地方的角度決定的。
雖然我很喜歡徐老師,但是我對於他在這方面的論述,在這個問題上的論述,是不認同的。這不僅源於我自己的成長經歷,還源於我對周圍人的觀察。
如果徐雲斌老師講的成立的話,那麼個子大的人一定心胸就開闊,個子小的人心胸一定就狹窄,心眼兒一定就小。按照他的這個理論,像馬雲這樣的小個子一定幹不成大事。因為他格局太小嘛,心眼兒太小嘛。
所以我覺得決定一個人心量大不大的,可能有一些身體的先天因素,但是這個先天因素一定不是決定性因素,平。真正的決定性因素,一定來源於他後天的經歷,思考、學習以及修煉。
說到這裡,我想起我初一的美術老師當時在課上給我們講的一句話,後來我才知道這句話不是他說的,但不影響這句話對我的影響。他說:有志之人立常志,無志之人常立志。
志向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之大!毛主席當初走出小山村的時候,年紀輕輕的,才十幾歲,就扔下了4句話,這4句話到如今依然激勵著無數的學子們,以及那些有志向的人。他說:「孩兒立志出深山,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處處是青山」!這是擲地有聲的誓言!這是發自心底的吶喊!這是自己給自己定的大志向!
當一個人有了這個遠大的志向的時候,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圍繞這個志向,他永遠都要以志向為核心,永遠以志向為導向。這樣,他每做一件事情,總不會偏離太遠。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孔子寫的這份自傳。這個自傳可能是天下最簡潔的自傳。也可以說,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一份簡歷。
孔子說,他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的知天命,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天賦使命。當一個人找到了自己此生以來天賦的使命的時候,他就不會在小事情上反覆糾結、煩惱不斷。因為他沒有時間去煩惱,他也沒有時間去糾結。因為他心中裝滿了偉大的使命,他為使命而生,一言一行都要奔著使命而去。這樣的人生,就是坦坦蕩蕩的人生!這樣的人,心裡哪還容得下亂七八糟的小煩惱、小糾結?
說到這裡,關於為什麼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內心是不是有了自己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