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主義是什麼(為什麼蒙古國主動放棄了)
2023-05-02 08:55:26 4
1921年7月,在蘇俄的「幫助」下,以哲布尊丹巴為皇帝的君主立憲政府,在庫倫(今烏蘭巴託)正式宣告成立。至此,外蒙古在事實上脫離了民國政府(拓展閱讀:一文綜述:外蒙古獨立的前世今生)。
八世哲布尊丹巴
1924年5月,八世哲布尊丹巴病逝。一個月後,蒙古人民革命黨接管政權,國家也更名為「蒙古人民共和國」,並開啟了一系列「蘇維埃化」改革。
二戰結束以後,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政權,蒙古人民共和國在先後經歷了發展和繁榮之後,迎來了巨大的國家危機。1992年,國家更名為「蒙古國」,同時宣布「放棄社會主義道路」,實行多黨制和議會制。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蒙古國主動放棄了社會主義?我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烏蘭巴託的成吉思汗廣場
1)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建設1921年3月1日,在蘇俄的支持下,蒙古人民革命黨在恰克圖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13日選舉產生了臨時人民政府。1924年6月13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拓展閱讀:為了讓外蒙古獨立,蘇聯都做了哪些「小動作」?)。
在蘇聯「老大哥」的支持和「幫助」下,蒙古人民共和國開啟了一系列的「蘇維埃化」改革。客觀地說,這個「新生」的國家,在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等領域,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顯而易見,兩國關係也變得更為緊密(拓展閱讀:外蒙古的「至暗時刻」:蘇聯主導的大清洗,究竟有多狠?)。
1924年11月,「阿爾丁·卡丹巴特爾」馬格薩爾扎布會見蘇聯工農紅軍總參謀長總參謀長伏龍芝
二戰結束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更上了一個新臺階。從1948年開始,他們先後成功地推動了七個「五年計劃」,國家經濟有了跨越式的發展。
根據1985年的數據,與1960年相比,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人均發電量增長了7.8倍,在亞洲居前十位;人均採煤量增長了3.3倍,在亞洲居於首位;耕地面積增長了10倍,穀物產量約為60萬噸,足夠自給有餘,農牧社員的勞動報酬總額增長了3倍。
但需要重申的是,蒙古人民共和國在經濟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就,幾乎都是靠著「老大哥」蘇聯的支持與幫助才得以實現的。換言之,許多核心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他們並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全盤掌握。
1978年的蒙古太空人Gürragchaa
1986年,蒙古人民共和國開啟了第八個「五年計劃」。不過,伴隨著蘇聯國家經濟的持續衰弱,對蒙古的「幫扶力度」也不斷走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產業結構失衡、市場過分依賴外援以及巨額債務等問題變得越來越棘手,民眾的不滿情緒也變得愈演愈烈了起來。
作為執政黨的蒙古人民革命黨,此時「終於」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1987年,他們開啟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上的改革措施。不過,伴隨著國際局勢的滄桑巨變,蒙古人民共和國一直沒能「成功上岸」。
蘇聯解體後,他們終於走向了「另一個極端」。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國名為蒙古國,並更改國旗國徽,宣布放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
大雪之後的蒙古草原
2)為什麼放棄社會主義道路蒙古國之所以選擇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無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1)蘇聯解體
外蒙古獨立後,時任最高領導人喬巴山曾說:「蘇俄是我們革命的航標燈,一切向蘇俄看齊」。因此,他們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向蘇聯(俄)一邊倒」的舉措。尤其在1962年加入「經互會」以後,更是將自身的發展「完全寄託給了蘇聯老大哥」。
30年代的蒙古人民軍
遺憾的是,伴隨著蘇聯國力的急速衰弱,這種「一邊倒」模式所暴露出的弊端,變得日益尖銳了起來。
為了「挽救」國家日益低迷的經濟,蘇聯一度減少甚至停止了向蒙古出口工業產品和日用消費品,這無疑給蒙古人民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都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數據顯示,在蘇聯解體前夕,人民所需的日用消費品中,80%是從蘇聯進口的。
1987年,作為執政黨的蒙古人民革命黨開啟了一系列改革舉措。遺憾的是,受限於自身的能力和歷史大環境,改革的作用微乎其微。
蒙古人民革命黨十六至十九次黨代會證章
等到蘇聯解體後,蒙古徹底喪失了「造血能力」。對此,主動引咎辭職的總理賓巴蘇倫談到,「1991年,工業總產值下降10%以上,貿易總額下降60%,國民收入減少約13%,全年國民總收入只有1.8億美元。」
不久,蒙古廣大地區遭受到了三十年來最嚴重的暴風雪災害,國家經濟瀕臨崩潰。面對無法解決的經濟危機,在人民的「斥責聲」中,蒙古人民革命黨不得不放棄一黨專政的地位,同時給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劃上了一個悲催的句號」。
蒙古國首任總統彭薩勒瑪·奧其爾巴特
2)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和滲透
眾所周知,在冷戰開啟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以各種方式,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實施所謂的「和平演變」戰略。顯而易見,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拓展閱讀:一文概述:什麼是「顏色革命」?)
伴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極度惡化,「多黨派平等競爭、輪流執政」的理念,在國內大肆流行開來。
蒙古人民共和國「末任」領帶人,有著蒙古「戈巴契夫」之稱的巴特蒙赫
在1989年至1990年間,國內出現了以民主黨、聯合黨、民族進步黨和社會黨等為代表的多個反對派組織。這些反對黨派大多接受了西方思想,一再主張國家「走向資本主義道路」(拓展閱讀:後史達林時代的蘇聯黨風,究竟有多糟糕?)
1989年底,這些反對派結成聯盟,在國內颳起了一股以反對社會主義、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為主要內容的「民主」浪潮。1990年初,他們在首都烏蘭巴託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和群眾集會,發表演講,要求政府答應他們的條件,最後甚至組織了幾百人的絕食隊伍。
面對這種複雜的局勢,「理虧的」蒙古人民革命黨只能步步妥協。不僅沒有把握住社會主義前進的方向,更將自己的執政權力「拱手相讓」(拓展閱讀:居安思危:蘇共如何親手埋葬了自己領導地位?)。
參加遊行示威的反對派人士
3)國家內部,存在「天然缺陷」
但實事求是地說,蒙古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終結,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身未能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盲目仿效蘇聯和「一邊倒」戰略、改革缺乏針對性、領導人缺乏政治指揮等因素都是最終促成悲劇的原因。
喬巴山
首先,在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後,作為執政黨的蒙古人民革命黨,只會按照蘇聯的發展道路生搬硬套,沒有及時看清國際局勢及其對本國的利害關係,導致了蒙古根本不能形成能夠獨立立足於國際舞臺的經濟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經濟發展始終處於被動狀態,甚至出現了設備到貨後被閒置廢棄,日用消費品或多或缺的現象。由此可見,一直依賴外援,沒有形成獨立的民族工業體系,必然會遭遇「國際社會的毒打」。
烏蘭巴託土拉河外的蒙古包
其次,蒙古人民革命黨非但沒有通過改革來解決國內存在的問題,反而大搞個人崇拜。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喬巴山和澤登巴爾,在當時的蒙古人民心目中,猶如「高懸在蒙古大草原上的太陽」一般,「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換言之,「他們是國家的象徵,人們把他們當作神一樣的崇拜和敬畏」。
盲目自大的他們,只看到了在蘇聯的光環下光鮮亮麗的一面,卻沒有發現這種畸形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危機。憂患意識的缺乏,使得他們錯過了很多改革的良機,等到危機發展到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時才著手處理,國家早已病入膏肓。其結果就是,執政黨只有將政權交給能解決人民吃飯問題的新政黨。
發表演講的反對派人士
3)尾聲1994年,蒙古國通過《蒙古國對外政策構想》,宣布「奉行開放、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在強調「同俄羅斯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是蒙古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的同時,主張同中俄「均衡交往,發展廣泛的睦鄰合作」。
與此同時,蒙古國愈發重視和發展同美日德等西方發達國家、亞太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的友好關係與合作。2004年,成為上海合作組織首個觀察員國。2012年3月,與北約建立「全球夥伴關係」。11月,加入歐安組織,成為了該組織第57個成員國(拓展閱讀:一文概述:為什麼蒙古國的官方文字總是改來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