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會不會做飯(謝德彪學會做飯)
2023-05-02 12:14:23 1
學會做飯
謝德彪
學會做飯,方便自己,愉悅家人,實在是一件大好事。
記得兒時,做飯費時吃力。那時廚房鍋臺上栽口大鐵鍋,風箱置於側面,旁邊堆放柴禾,需往灶堂裡填柴禾點燃,使勁推拉風箱燒鍋底,方可煮飯炒菜。做一頓飯,廚房裡煙霧瀰漫,燻兩眼流淚,滿面灰塵。做飯人即要拉風箱旺火,又要製作麵食、擇菜炒菜,忙得手足無措。
自從通了電,家裡用上液化氣和天然氣,有了電飯煲、電炒鍋、高壓鍋、微波爐等灶具,做起飯來省事多了。
我學做飯受母親影響。大概上小學後,每逢包餃子,母親就把案板摞到炕桌上,讓姐弟幾人圍坐旁邊搭手。她一邊拌餡子,一邊將醒好的麵團切塊,在手裡連捋帶搓形成圓柱狀,切成劑子,讓我們捏窩鬥狀的餃皮子。
母親經常和麵粉、擀麵條的方法看得多了,一些程序便植入記憶中。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縣屬中學任教。學校距城區16公裡,每天早晚各發一趟班車,交通十分不便。學校有公共食堂,家在城裡的老師在食堂就餐。由於主廚師傅是臨時工,做飯菜的手藝差,灶上吃得時間長了,感到膩味倒胃口。
部分老師便興起做飯。在冬天,老師們憑藉宿舍取暖火爐做飯,既節能又方便,一舉兩得。夏天則用煤油爐生火做飯。我置備了鍋碗瓢盆,用母親製作麵食的方法,展開實踐活動。經過一段的嘗試,揣行面、擀麵條和炒菜全都會了。除早餐在食堂吃,午晚飯基本自已做,有時嫌麻煩了,聽到食堂吃紅燒肉、賣囪肉、做包子,上灶猛吃幾頓解饞。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的重要性。網絡上有句流行語:「要想家人高興做飯。要想朋友高興做東。」這話說得頗有道理。成家後,不當「甩手掌柜」「大丈夫」,習慣了吃自己做的飯菜。經常做拿手的拉條面、揪面片、雞肉燜餅子、牛肉小飯、炸醬麵、臊子麵等帶有家鄉風味的飯菜。正月初一早晨的雜菜炒盤,臘月的臘八飯,我都當仁不讓。經常做飯,雖談不上廚藝,但熟能生巧,獨具滋味,吃得妻子滿意,受到兒子誇讚。
學會做飯大有益處。去年新冠防疫期間,住宅小區單元樓出現了「陽人」,整個小區封控,時不時靜默。隨後,我又感染了新冠病毒,先後獨自宅家一月多。期間,自己做飯吃、燒水喝,還得注重吃好補充營養,增強免疫力。如果不會做飯,街上飯店關門,外賣停業,這日子該有多難!因為會做飯,調劑花樣,頓頓飽腹,生活照常。
自己做飯節省開支。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名句,論述了生活勤儉的主旨。毛主席一向儉樸,一件睡衣上打了72個補釘。開國領袖尚且如此,我輩豈能奢侈?我粗略測算過,一家4口人上街在飯館飽餐一頓,要比家裡做飯大約多花費三分之二。如果叫外賣,簡單點排檔菜,也比在家做同樣的飯菜,開支高出一倍。由此看來,家裡做飯吃得舒心,節儉實惠。
自已做飯吃得安全。現在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如果家裡做飯,可將擇好的蔬菜浸泡鹼水中,消除附著毒素,反覆淘洗乾淨,做成的食物安全可靠。而在飯店就餐,雖然端上來的飯菜色鮮味美,但食材製作過程令人犯滴沽,只能以「眼不見為淨」自慰。至於點外賣,飯菜製作和配送過程監管缺失,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難以保障。
自己做飯吃得可口。據科學驗證,人體的生物鐘,對時間和食物鏈有影響。有時,想吃什麼飯菜,既是口味使然,也是身體需求。自己做飯完全個性化,能照顧到家庭成員的口味和體質狀態。譬如,中老年人有「三高」病症和忌口,小孩怕辛辣,飯菜裡可以減少調料,做到因人而宜。還可以根據家人體質,在飯菜裡添加食補材料,以達到食療養生之目的。
自己做飯賞心悅目。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對做飯情有獨鍾,是一位廚藝高超的發明家。他創造了具有東坡風味的66道美食,被稱為中國詩人中最會做飯的廚師,留下了「人間有味是清歡」等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實際上,獨處廚房施展做飯手藝,趣味良多。打開燃氣,火焰熊熊,操起刀具,響聲咚咚,油炸爆炒,熱氣騰騰。置身廚房以自我為中心,揮灑自如,任意烹飪,其樂無窮。一桌香噴噴飯菜端上餐桌,家人吃得可口開心,家庭幸福感在餐飲中躍升。
當然,我不反對家人到飯館聚餐,點幾個平時吃不到的飯菜,或者不會做的美味佳餚,調劑口味,改善夥食,飽餐一頓。不反對親戚朋友聚餐,家裡做飯菜麻纏,選擇餐館盛情款待。也不反對上班族,為便利工作,節省時間,在單位食堂就餐,或者點外賣吃快餐。
關於學會做飯,教育部明確規定,開設了教學課程,要求小學生學會煮飯、燉湯等義務勞動,將做飯作為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列為人生教育必修課。這一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的決策,實為高明之舉。由此看來,家裡做飯,父母自然成了孩子學習的榜樣。
其實,學會做飯並不難。現在網際網路發達,可以請教親朋學做飯,也可打開百度查資料。既有文字簡介,又有視頻演示,南北特色,地方風味,無所不包。無拜師成本,按部就班,隨學即會。
想要吃得舒適,使廚房充滿煙火味,奏響鍋碗瓢盆交響曲,一家人圍坐餐桌前,共享天倫之樂,學會做飯吧!
(作者簡介:謝德彪,筆名虎翼,甘肅張掖市甘州人,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45年的工作經歷,在行政部門與新聞單位交集轉換。一直愛好文字寫作與書法臨習。退休前系《甘肅科技報》原總編輯,主任記者,原甘肅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紀委書記。多年來發表新聞作品千餘篇,其中30多篇評為全國和省級優秀新聞作品獎,曾榮獲「甘肅省十佳青年記者」、「甘肅新長徵突擊手」稱號,評為全國科技報系統先進工作者,出版專著《大地傳真》,主編《甘肅沙草產業》《謝氏家譜》和畫冊《千秋偉業》等書。多篇詩歌、散文作品在省內外報刊發表。現為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書院院士,甘肅國畫院院士,蘭州大學校友書畫協會理事,書法作品多次在省內外書法比賽中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