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批評的六種境界(面對批評的六種境界)
2023-05-19 21:36:49 3
春節前,各級黨組織都按規定召開了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會上,常常需要深入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面對同志們或辛辣、或善意的批評,聽到對自己工作生活中或大或小過失、錯誤、盲點的「數落」後,我們應如何看、怎麼辦?這裡,粗略梳理聞過者對待批評意見的六種態度,其背後也能體現出六種境界。
境界一——聞過則懟。
有的人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在別人當面指出自己的缺點錯誤時,很容易生氣,常常毫不客氣地直接向批評者「發難」:「你說的根本就不對!事實不是你描述的那樣!不了解情況就不要亂說!」有的甚至會反唇相譏,針鋒相對,指出對方的問題與不足。可以想像,結果多是不歡而散,甚至以後可能形同陌路。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支部書記、黨小組組長等會議主持人應及時進行引導和教育,防止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演變成為破壞團結的會議。
境界二——聞過則嗔 。
有的人沒有直接對批評者表示反對,甚至嘴上說「虛心接受意見」「感謝提出寶貴意見」云云,但內心卻在不停譴責對方:「你說的根本就不對,簡直在污衊我,我有你說的那麼不堪嗎?!」「早不說,晚不說,偏偏當著領導面兒、大夥面兒數落我,這是不安好心啊!」有則寓言,講子路有「聞過則喜」的美譽,他的堂弟子途表面裝著虛心向堂兄學習,說是力爭做到「聞過則記」,專門收集鄉親們的意見建議,但其內心根本沒有接受,事後還一一打擊報復,最終落得個「聞過則記,後會有期」的壞名聲,淪為笑柄。
境界三——聞過則忘 。
有的人常將「虛心接受批評」「樂意接受批評」掛在嘴邊,但骨子裡並不認同對方的意見建議,或者認為對方說的是無傷大雅的小問題。等到對方話音甫落或會議一結束,事情就算完全過去了,批評意見也隨風而逝,本人依舊我行我素。這種情形有點像一些學生面對老師的批評。老師指出學生缺點錯誤時,小朋友只能乖乖聽著,表面上裝作認認真真,但心已跑到九霄雲外去了,老師的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境界四——聞過則問。
有的人非常謙虛,他們深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道理。有時,對方提出的問題較為含蓄、籠統,甚至是偏頗、錯誤的,他也不會太在意。相反,他會主動、誠懇地找對方交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找準問題、更有針對性地去改正。歷史上大凡成功者,都不乏這樣的素質。如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一次演出中,有位老者當場直呼「不對」,梅蘭芳不僅沒有生氣,而且演出一結束,便找到這位老者虛心請教。正是因為這種聞過則問的謙遜態度,成就了他在藝術上的極高造詣。
境界五——聞過則喜。
有的人發自內心地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意見,不管是當面的或背地的,客觀的或偏頗的,平和的或激烈的,他們都不會去追究對方,而是更關注問題本身。他們始終秉持一種「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開放胸襟,始終踐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應對原則。歷史上,虛心納諫的唐太宗可謂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李世民對魏徵提出的或中肯、或睿智、或偏頗、或錯誤的意見建議全面包容和正確對待,這是造就「貞觀之治」的一個重要原因。
境界六——聞過則改。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說,聖人能夠承認過錯並改正,所以才沒有過錯。這類人不僅能夠虛心接受他人批評,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能做到立行立改。針大的窟窿鬥大的風,他們會把對方提出的小問題、小瑕疵看得比泰山還大,會主動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細緻回顧自身過往不同場景下的錯誤表現,逐一修正自己的行為,然後找到正確的處理方式,下定決心對缺點錯誤「斬立決」。有些還會當眾宣布自己的改進措施和計劃,接受大家對改正情況的批評監督。三國時期吳國的呂蒙便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呂蒙本是一介武夫,又常常藉口「軍中事務多」而不學習,但自從接受了孫權規勸後,立即改正,勤奮學習,以至於魯肅再見他時驚呼:「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阿蒙了!」這個故事成為一段美談,「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典故也源於此。
上面列舉了聞過者面對批評意見的六種不同境界。當然,可能不只上述這幾種,聞過者還可展現出更高的境界。在革命及建設時期,毛主席曾多次給謝覺哉、林伯渠、郭沫若等同志去信,希望他們看到自己缺點錯誤時,一定不要客氣,要隨時予以指正。毛主席的這種做法表明他已超越了被動「聞過」的階段,到達了主動「問過」的更高境界,給我們樹立了一座豐碑。
在黨內政治生活或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聽到同志們或群眾的批評建議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謙遜的態度,堅決杜絕「懟、嗔、忘」,力爭做到「問、喜、改」。最後,以一首小詩與大家共勉:
聞過則懟嗔或忘,
故步自封行難前。
聞過則問喜皆改,
聚沙成塔德自全。
來源:《秘書工作》雜誌 作者: 呂慧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