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盛世滋生圖中我們能看出什麼(洋務派標榜圖強)
2023-05-18 21:27:58
洋務派圖強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特別是在同外國侵略者勾結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開始認識到西方艦炮的威力,因而積極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著手舉辦「自強新政」,標榜「圖強」、「求富」,意圖實現末世王朝的「中興」。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分裂為兩派,即洋務派和頑固派。慈禧太后認為要維護統治,必須依靠具有實力又得到列強賞識的洋務派,因此一定程度上給子支持。
當時的洋務派以總理衙門大臣奕欣、兩江總督曾國藩、閩浙總督左宗棠、直隸總督李鴻章等為代表,大多數是集軍閥、買辦於一身的大官僚。他們提出為了維護清廷的統治地位,提高與西方對抗的能力,應當拋棄陳腐的「祖宗之法」,轉而引進西洋先進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幻想通過技術的提高來達到與西方抗衡的目的,對於社會制度與思想基礎的不同並無認識。
洋務派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同時還進行了籌劃海防、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出國等活動,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曾國藩於安徽創立的安慶軍械所、天津崇厚的天津機器製造局、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和在南京創辦的金陵製造局等。由於生產管理方式是封建主義舊式管理,加上產品僅供政府使用,不計成本,使得這些軍事工業的產品大多沒有利潤,因而很少有再繼續投資擴大生產的。
由於前期的軍事工業耗費了大量銀餉卻沒有明顯成效,軍事工業所需的原料也出現短缺,洋務派決定以「求富」為口號,再發展一批民用工業以籌集資金,這批民用工業的產品很多是以市場為導向,具有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特點。李鴻章辦開平煤礦,張之洞辦湖北織布局和漢陽鐵廠,左宗棠辦蘭州製造局和甘肅織呢總局等,這些民用工業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輸入。
洋務派派出大批官僚前往英、法、德、美等國採購軍事裝備,成立了三支近代海軍一一北洋水師、南洋水師與福建水師,並在旅順修建了新的軍事基地。同時洋務派在全國修建了30餘所近代新式學校,用來培養科學、軍事、翻譯人才。著名的京師同文館(即北京大學前身)於1862年建立;又在1872-1875年間,每年向美國派遣30名幼童留學,他們大多成為日後中國的重要人物。
但洋務運動受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種種阻撓和頑固派的仇視,加上洋務派本身力量分散,缺乏健全有力的中央領導機構,沒有認識到應該對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進行改革。甲午戰爭的失敗,徹底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儘管如此,洋務運動還是為後來深入的改革和革命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