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思鄉之情句子(國學說馬致遠)
2023-05-19 03:49:06
《天淨沙·秋思》這首幾乎是句句押韻的小令把一幅蒼涼孤寂的天涯行旅圖展現在讀者面前,言簡義豐,句法別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那麼,詩人在這首曲中,描寫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與物呢?
《天淨沙·秋思》講解
今天我們來欣賞馬致遠的千古名作《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何許人也?
《天淨沙·秋思》元人馬致遠的一首散曲,馬致遠號東籬,作有《漢宮秋》等十五種雜劇,同時他也是創作散曲的行家裡手,《天淨沙·秋思》就是馬致遠散曲最為經典的代表作。這首散曲流露出濃濃的詩意,數百年來深受好評,元人周德清就稱讚這首散曲為「秋思之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首傳世佳作的魅力。
這首散曲有何特點?
「天淨沙」是曲牌,規定了作品的格式,「秋思」才是題目,規定作品的內容,曲牌標誌著俗樂的血統,題目則透露出文人詩的神韻,我們今天讀這首《天淨沙》已經脫離了音樂的背景,因此直接感受到的是文字本身的節奏。《天淨沙》這個曲牌完全是由六言句和四言句組成的,每句的字數都是偶數。脫離了音樂的《天淨沙》看起來幾乎就是一首句句押韻的六言絕句,讀起來有一種俗的味道,就跟五七言的絕句不一樣。
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名詞多,動詞少。整個一首作品,只有「西下」和「在」可以算是動作,但意思也是很虛的,突出的仍然是夕陽,斷腸人和天涯這三個形象。更有甚者,前三句十八個字,連用了九個名詞,三個一組排在一起,一個動詞都沒有。這種只用名詞,不用動詞的句法叫做「名詞句」,是漢語詩歌中一首很有特點的句法。
枯藤老樹昏鴉
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仿佛是潑墨寫意,為我們塗抹出一片旅途黃昏的景致。藤、樹、烏鴉,是從詩人的眼中看出來的,然後再疊印到一起的。藤是枯藤,樹是老樹,投射著旅人寂寥甚至絕望的目光,生出些冷漠的色彩。鴉則是昏鴉,在寂寥和絕望之外又折射出黃昏的光影。因此又暗示著旅人的疲憊,雖然只是羅列了幾個名詞,但是枯、老、昏,無處不傳達出詩人的情緒,讓我們隱約聯想到詩人的處境。
小橋流水人家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忽然又成了清新的工筆畫,比起前一句,這一句有了生機,有了人間的溫情,一座樸素得有些寒磣的小橋,橫跨在潺潺的流水上,通向一戶正在升起炊煙的人家,但是這樣的溫暖並不屬於荒原上的遊子,因為這裡不是他的家鄉,這溫馨的人家並不是他的家園。小橋彎彎,流水潺潺,更刺激了作者這個異鄉遊子的敏感內心,勾起了他對家鄉的無比思念。
古道西風瘦馬
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像是剪影,遊子的形象開始在畫面中出現了,儘管還不是正面的特寫。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畢竟是他鄉的風景,被枯藤老樹昏鴉粗暴地隔絕在身外。屬於遊子的只有一條承載著古往今來商人士子夢想與失意的古道,只有一匹瘦削而疲憊的老馬,而馬上的遊子沒有看到,他自己的身影也與這匹老馬一樣瘦削而疲憊。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最後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主人公的形象終於出現了,畫面變成了近景的特寫,前面的九個意象沒有一個不在折射出夕陽的光影,然而到這裡才真正點出夕陽,沒有一個不在投射著遊子的情緒,然而到這裡才真正點出斷腸人在天涯。這樣的章法應該是精心設計的,這樣的精心設計,在隨便唱唱的俗樂裡來說一般是沒有用的,所以他明顯的是詩的章法。
■ 轉自 | 網 絡
■ 編輯 | 王富源
■ 審核 | 彭雲霞
■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