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相關的散文(愛蓮說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2023-04-23 22:02:48 1
愛蓮說相關的散文?#教育聽我說# #以書之名# #閱讀#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愛蓮說相關的散文?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愛蓮說相關的散文
#教育聽我說# #以書之名# #閱讀#
「說」,是一種常見的,具有議論性的古代文體,相當於現在的論說文。一般是借某一事物或現象,說明道理,抒發感想。
「愛蓮說」就是論說一下喜愛蓮花的道理。這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愛蓮說》出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元公」是他的諡號。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被認為是宋代理學的開山鼻祖。原文如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第一段:以「菊」和「牡丹」襯託,表明自己獨愛蓮花。描繪蓮花的高潔形象,讚美蓮花的品格。
「晉陶淵明獨愛菊」是正襯,「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是反襯。但是作者並不想做陶淵明,當然也想像世人那樣,所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予獨愛蓮」。
為什麼喜愛蓮花呢?作者從三個方面提示了愛蓮的理由。
一是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妖」是美麗而不端莊的意思。
二是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三是氣質風度: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這些描寫的作用是「託物」,為後文的議論做鋪墊。
第二段:與菊的「隱逸」和牡丹的「富貴」作比較,點明蓮花「君子」的比喻意義。並以蓮自況,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首先分評三花,揭示比喻意義: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這是三個判斷句「……者也」,也是三個比喻句,構成了一個排比句式。
點明了全文的主旨:蓮,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是文眼。
然後,抒發感慨,以蓮自況,表明人生態度: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噫」是嘆詞獨立成句,表示感慨。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中的「鮮」字是很少的意思,有惋惜之意。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反問語氣,表示強烈的感嘆。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中的「宜乎」有諷刺之意。
作者的人生態度很明顯了,他要做蓮花一樣的君子。他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願像世人那樣趨炎附勢,追逐富貴名利,他要在汙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君子的清白操守和正直品格。這就是本文的主題。
從寫作手法上看,本文最顯著的特點有以下幾個:
第一,借物喻人,託物言志。
借「蓮」喻「君子」,依託蓮花的特點,表明自己要做君子的志願。
作者描寫的蓮花的特徵,與君子的品性是有一一對應的關係的。
從生長環境上看,「出淤泥而不染」是指君子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濯清漣而不妖」是指君子純真自然,不顯媚態。
從體態香氣上看,「中通外直」對應君子內心通達,為人正直;「不蔓不枝」對應君子不攀附權貴,不互相勾結,不牽牽連連;「香遠益清」對應君子美名遠播。
從氣質風度上看,「亭亭淨植」對應君子獨立高潔;「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對應君子自尊自愛,端正清高,令人敬畏。
正是因為描寫了這些特點,才能託得住自己要言的志,才能為人認可「蓮,花之君子者也」。託物言志,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
第二,襯託手法。
1、正襯:以「菊」從正面襯託蓮的高潔形象。
在「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這一點上,菊和蓮是一致的,作者寫菊是從正面襯託蓮的高潔形象。另外,從「晉陶淵明獨愛菊」和「予獨愛蓮」中的兩個「獨」字看,作者與陶淵明也具有某種一致性。
2、反襯:以牡丹從反面襯託蓮的君子形象。
牡丹是富貴的象徵,而「世人盛愛牡丹」,說明世人趨炎附勢,追逐富貴名利。這種世風是作者鄙視的,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在本文中,牡丹是反面的形象,作者寫牡丹是從反面襯託蓮的君子形象。
第三,一字褒貶。
作者只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並無貶詞,但「宜乎」一語表現出作者對當時趨炎附勢,追逐富貴名利的世風的鄙視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