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為什麼是文化精華(弟子規是糟粕還是精粹關鍵在)
2023-04-23 19:43:59 3
弟子規為什麼是文化精華?近日,北京市第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在面對澎湃記者採訪時提到,《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打著所謂「國學」的旗號而讓中小學生背誦《弟子規》,是不合適的,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弟子規為什麼是文化精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弟子規為什麼是文化精華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在面對澎湃記者採訪時提到,《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打著所謂「國學」的旗號而讓中小學生背誦《弟子規》,是不合適的。
站在「反對封建思想」的角度,李老師的教育觀點不無道理。然而,稱《弟子規》是糟粕,也未免有失偏駁。其實,《弟子規》是不是糟粕,看得並不是其內容,而是讀者群體。背誦《弟子規》是好是壞,還得看教育者如何引導和把關。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範,「孝悌仁愛」是其核心思想。文中「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等部分內容,與我們現今所提倡的「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也是相符的。所以稱「《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並不準確。
誠然,《弟子規》畢竟是封建時代的教育產物,編寫的主體內容為了滿足那個時代的統治需要,自然會存有部分封建倫理成分。不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是看似落後的語句,也能解答出符合自身現實需求的思想。
例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可以解讀為,長大後尊敬老人,多和父母交流,守護親情。例如「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可以解讀為,多讀健康有趣的書,少接觸不健康的讀書內容。《弟子規》的確「好壞參半」,可讀者因為思考層面的不同,能從中解讀出自己需要的一面。
就目前來看,少年兒童的價值觀還不成熟,缺乏「揚棄」能力,對於《弟子規》中的糟粕部分終究缺少一點「抵抗力」,自小背誦難免會吸收其中的封建成分。即便長大以後,能經由社會教育改變過來,也難保有餘毒留在腦中。在未經深入教育引導之前,便為了吸收傳統文化而要求青少年全文背誦,並不可取。
過去總有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未免誇大了青少年背誦古文的意義。學習應該是精細的「養花過程」,當因材施教灌注適當的「水、土、肥和光」。對《弟子規》不加刪改和引導地全文背誦,就是給花澆過多水,施過多的肥,學生還沒有抵抗力,根就容易爛,葉就容易枯。
引《弟子規》入教材向來爭議不小,有學者還直接稱《弟子規》為「一本粗製濫造的兒童讀物」。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真理是有相對性的,任何至理名言都具有一定的使用範圍。《弟子規》對有健全社會價值觀的成年人來說,是一類「國學經典」,然而對於三觀未健全的青少年而言,就可能是糟粕。
其實,對待《弟子規》不必過於苛刻,「讀」和「背」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教育者要發揮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作用,告訴學生《弟子規》中有哪一些可能是錯的,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解讀。使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主動「取其精華、去其糟泊」,令他們具備比成年人更為活躍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弟子規》的「糟粕影響」成分就會小很多。
歸根結底,教育不應該誇大閱讀古文的作用,關鍵孩子在於培養語文學習中的思考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背誦《弟子規》不是錯,錯的是不加揚棄,僅僅是為了記住而背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