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行動心得體會(信必須符合道義)
2023-04-20 16:39:34
孝德行動心得體會?《論語•學而》的第13章中,有若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大致翻譯是:「信用合於道義,諾言才能兌現;恭敬合於禮節,可以遠離恥辱」,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孝德行動心得體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孝德行動心得體會
《論語•學而》的第13章中,有若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大致翻譯是:「信用合於道義,諾言才能兌現;恭敬合於禮節,可以遠離恥辱。」
南通如東民間故事《沈伯雅仗義盜珠寶》中,川廣京雜貨店少爺沈伯雅,武藝高強。太湖大盜欲盜白蒲當鋪珠寶,但難度很大。大盜乃費了一番周折,前來請沈伯雅相助,並且答應「事後永不相忘」,沈伯雅「出於義氣」,就答應了大盜這個要求。
沈父發現此事,狠狠訓斥了沈伯雅,並且令沈伯雅的妻子嚴密防止沈伯雅外出。後來,沈伯雅設法參與了盜竊珠寶的行動,並起了最為關鍵的作用。事發,沈伯雅服毒自殺,避免了家庭受到株連。沈伯雅用慘重的代價,實踐了江湖社會的「信」。
如果用「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的觀點來看,用「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義與之比」的觀點來看,盜竊危害社會,擾亂社會秩序,損害他人利益,當然不合仁義,不符合道義,也明顯違反法律,即使有約定在先,也是不可付諸實踐的。這是主流社會和江湖社會在道德觀念上的明顯區別,在「信」上的明顯區別。「復」,就是付之於實踐的意思,兌現許下的諾言。
「溫良恭儉讓」,「恭」在其中,那麼,是不是越是恭敬越好?當然不是的。點頭、鞠躬和磕頭,當然是磕頭最為恭敬,鞠躬次之,點頭又次之。什麼情況下點頭,什麼情況下鞠躬,什麼情況下磕頭,都是有規定的。這規定,就是禮。該點頭的地方,你鞠躬,就顯得比較奇怪,你磕頭,就更加奇怪了。
如果某個人的曾祖父去世了,他去參加喪禮,按照當地的喪禮規定,去參加喪禮的人,都要向死者磕頭的,他如果不願意磕頭,只願意鞠躬,那麼,他就是失禮了,就會遭到人家的批評。
我們經常說,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不卑不亢,以什麼為衡量標準啊?當然是以禮為衡量標準。恭敬不及禮、或者超過了禮的規定,都是失禮,都是不得體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