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奇特的湖南喪葬習俗
2023-04-20 16:10:16 1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遊南部,傳統的喪葬習俗受儒家影響較大,極具地方特色。在湖南文化中,葬禮從頭到尾有很多的步驟,包括布置靈堂、殯殮、貼大旗、封柩、出殯等一系列過程,現在我們及來一一了解下,這其中蘊含的喪葬文化。
靈堂
亦稱「孝堂」、「靈棚」。舊時停放靈柩的處所。宋彭杉乘《續讀黑客揮犀·陳烈遵左禮》:「蔡君謨(襄)居喪……(烈)與十二餘生望門以手據地,膝行號慟而入孝堂。」有的因房屋窄狹搭棚於庭旁,稱「靈棚」。桃江一帶舊習,人死在外,屍體不進住宅,就在屋前搭起靈棚,並列靈柩殯葬冥物,以待吊者。
殯殮
益陽殯殮之俗,與本省漢民族略同。但貧富之間有儉奢之別。據1912年《湖南民情風俗報告書》載:「湘俗舁棺入門,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兩凳置棺蓋於側,以紅氈覆之。熬桐油松香成汁塗棺內,以陳石灰、石膏粉或五穀灰(用五穀灰扎棺,惟益陽有之,餘者尚用陳石灰)傾入。侍者仍奉屍入棺,用皮紙裹石灰為包(包數如死者之歲數)塞屍之空隙處。
乃掩巾加被以皮紙覆其上,為魚鱗交搭之狀,曰魚鱗甲。遂以五穀灰或石灰、石膏等傾滿棺中,稍按緊之。棺前懸布帷,下仍燈炬,婦人哭於帷內,男人哭於帷外。然其起屍人棺之際,俗必延道士誦咒畫水書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云:可鎮邪免漏,至發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則禮生贊禮,曰起屍入殯禮、曰蓋棺禮。並告祖、告天地諸神。畢,以長紅箋書『文公喪禮』四字貼堂上,對空行六叩首禮,曰立文公」。益陽一帶仍沿用舊習,用皮紙、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稱:「踩蓮花堂」。
桃木棍
民間每當浴屍換衣後,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條手帕。相傳手帕讓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掛功德
昔時,民間在給亡人做超度時,往往在靈堂內掛功德。功德是用宣紙畫成佛祖等多種圖案和頭像,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觀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對袖,一般開路,只懸掛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場者,則堂屋上首和兩邊壁上都掛滿功德,俗稱滿堂功德,陰沉森嚴。自1950年後,掛功德者逐漸消失,近年來又漸興起。
貼大旗
又稱「貼大字」。過去民間做超度時,由道士用黃白綠三色八開紙剪成下面斜角開口的旗形,一張一字,上書「昊天罔極」、「跨鶴歸西」、「淚灑江天」、「邈若山河」、「慎終追遠」、「生榮死哀」、「遺恨千古」之類的悼詞,乘貼在靈堂家中各門的門框上,如喪事大辦,則在靈堂外的四角的對角扯起長繩,在繩上每隔2——3尺貼一張。
點天燈
舊時,民間將死者入殮後,在堂前天井豎一對留有若干竹葉的竹竿,各懸一隻小箬帽和形似棒槌的紙燈籠。每晚點燭懸燈,直至出喪日止。
豎幡
過去大辦喪事,往往請道士做超度時,先將死者姓名或仕位寫在長條形的旗幡上,用竹杆掛上旗幡,豎在大門外的顯眼處。迎風招展,顯得更有氣勢。直至出殯時,再舉幡送葬。
報廟
民間認為,人剛死後,鬼魂暫在土地廟中棲身。當道士做超度時,由長子端著靈位,由道士敲鑼打鼓前往土地祠報廟,燃香點燭,鳴放鞭炮,焚燒紙錢,用三牲酒醴致祭,並由道士做一陣報廟法事後方歸。
開路
亦稱「明路」。民間歷來將死者入殮後,喪家請道士做道場,以超度亡魂,指明冥間之路,故稱「開路」。凡三日以上故稱做道場,1——2日,俗稱做開路。開路在超度亡靈時,是不可缺少的一項法事,由道士敲打樂器,念讀「路引」,揮舞「引魂幡」,並由喪家長子執「引魂幡」陪拜,直至法事完畢。
開金橋
喪家請道士超度亡靈的法事之一。所謂「金橋」,由桌子相疊而成。在議式中,道士念經咒走過「金橋」,俗謂引魂過橋,認為可使亡者「託生」於福祿之地,或謂可使亡魂不入枉死城,通過金橋上天堂。《紅樓夢》第十四回:「這日乃五七正五日,那應佛僧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開金橋,引幛幡」。
解結
喪家請道士超度亡靈的法事之一。做法事前,在靈柩前置高桌一張,系黃線穿紙錢,打志若干結子,地上用面盆盛清水。道士敲打樂器一邊做法事,一邊由孝子拉線解結,每解一結,紙錢落在水盆裡,其意有兩說,一謂替死者解開生前和他人結下的冤讎;一謂死者不甘心離世,陰魂不散,故特地念經勸解。其解詞內容有勸慰世人,宣揚生死有數;表彰好人,勸人為善,以及勿作奸惡等。
開方破獄
開方破獄是喪家請道士超度亡靈的法事之一。《紅樓夢》第十四回:「這日乃五七正五日,那應佛僧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參閻君,拘都鬼」。開方,即開度,《愚賢經》:「唯願如來當見哀愍,暫下開度。」俗謂人死後會下地獄受罪,故舉行佛事,誦念《破地獄偈文》,祈禱佛祖超度亡靈升天,以為可以打開地獄拯救亡靈出來,再往人間投生。
關鍵詞: 探秘 奇特 湖南 喪葬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