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崑曲裡走出的古典美女(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2023-04-20 14:40:00
引言古代的中國社會文明被長江一分為二,北方的黃河文明選擇了政治與武力,長江以南的魚米之鄉則選擇了如詩般美好的審美作為生活理念,在江南這樣詩般的生活習慣下,江南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氣息。而南北文化同樣反映到戲曲上,南北方的戲曲被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明清時期江南審美生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精緻的古典生活方式。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了生命最高的自由理想的審美氣質。這是詩人們所說的:
三生花草夢蘇州
的根本原因。崑曲作為這種特定時空下的產物,離不開其滋生發展的土壤,從明代中後期到清代。崑曲都是中國最主要的戲劇藝術,是當時各個階層的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精緻而追求完美的享樂主義滲透在崑曲的戲文和演出中,同時也影響了當時人的生活方式和狀態。
優渥的自然環境,儒道互補的精神文明——明清時期燦爛的江南文化精神江南文化不是在一個封閉系統中自我繁殖起來的,而是在地理環境影響下各種文化歷史融合的產物。同時江南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雅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由於古代市民文化的影響,那種張揚個性解放的精神,都對束縛個性的封建綱常理學構成強烈的衝擊。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明清文人享受生活,在點滴的日常生活中追求審美化的生活方式,於是寄情於崑曲聲色之中。
人的審美會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中國的北方多崇山峻岭與黃土高原,植被的色彩顯得十分單調。同時北方的山川河流又具有嚴峻、崇高和闊大的美,自然界的這種美感類型便在人們記憶中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而這種審美感受在以後的審美過程中又以審美經驗的形式出現,成為審美判斷的一個基礎。
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喜好雄偉壯闊,粗獷豪邁的事物,而江南物產豐饒、山川秀美,覆蓋著繁密多彩的植被,由於觀察到的景色變化多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心中感受到的是溫山軟水、鶯飛草長,長久以往,在他們的文化心理中就會出現精細和柔婉的特點。溫婉柔美的江南地理環境柔化了南方人的心理與性格。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儒道思想中,江南文化對道家更為偏重,體現在精神上就是主情、尚文的文化。中國的文化精神是儒道互補,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江南文人更看重修身養性,對個體價值的注重往往超越對於社會名利的追逐。一些江南文人像陶淵明一樣表現出一種安世知足的人生態度。
樂天知命,審容膝而易安。
明清時期大批江南才子、狂士,正是在這種文化土壤中培育出來的。明代唐伯虎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蘇人並未以為浮誇,在他們看來這正是風流的一種表現。
在蘇州,儘管狂士們的生活頗為落魄,或許不值得像追求科舉那樣受到一般人仿效,但他們絕不缺少欣賞者或捧場者。狂士的言行形成了一股追求獨立人格的風潮,是代表市民階層的人文主義思潮的開端。
明清時期,封建土地制度已然走向末途,在經濟發展上,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在明代中後期,手工業等領域都出現了早期資本主義的萌芽。
在思想史上,尤其是明中後期,各種以自由,個人為中心等思想在文人之間盛行,近代革新思想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漸漸萌芽。而文學方面的表現,就是性空靈的文學作品的出現。文學藝術領域出現了大量富於個性、追求新奇、自由表現的作品。同樣在藝術方面,那種感性高於理性,重視技巧和表達。
明代中後期的文學突破,江南地區發達的刻書出版業——明代崑曲的發展明清時期江南經濟、文化高度繁榮,早期資本主義在明代中期的蘇州萌芽,市民階層出現使城市更加繁榮。自南宋以來,全國文化中心南移,明代江南,活躍著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人雅士。
通俗文學的迅速發展,為傳奇創作提供了素材和思路,一些劇作如《十五貫》、《佔花魁》等本身就是改編白小說,「三言」作者馮夢龍既是小說家又是傳奇家,這本身就說明了通俗文學與戲曲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明中後期文學突破「文以載道」的正統教條,表現人的生活、人的性情、人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這種文學上的思潮,是人本主義思潮在文學領域上的延伸。戲曲本為小道,為正統文人所不屑。而明清文人對戲曲的重視,與明清江南思想解放及異端思想有關。明清兩代創作的崑劇作品至少在三千部以上,江南文人是創作的中堅力量。時人稱:
曲海詞山,於今為烈。
明清時期對藝術化生活及聲色之樂戲曲的熱愛和痴迷,上至皇室子弟,下至市井小民。尤其是在江南社會,崑曲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醒世姻緣傳》描寫當時出殯場合,為追求豪華的排場,往往請戲子戎裝扮「昭君出塞」作馬上馳騁。富家打圍時為奪人眼目。亦定製戲服戎服出行。如珍哥打圍時頭戴昭君臥兔,身穿窄袖衫和蟒掛肩了,家僕眾人亦戎裝隨行,浩浩蕩蕩,十分招搖,引得坊問鄰裡或豔羨或非議。
一些文人對崑曲的痴迷,甚至性命以之。明中葉傳奇作家張鳳翼,以「狂誕」著稱,居家不仕,耽於崑曲,曾在新婚蜜月內寫出傳奇劇本《紅拂記》。還與兒子在其家文起堂的門口串戲,扮唱《琵琶記》,以至於:
觀者填門,夷然不屑意也。
總而言之,與江南同時代的其它物態文化一樣,文人不僅把崑曲作為精神上的消遣,而且作為生活的寄託,在形式與風格上都求精求雅。崑曲與詩酒宴飲、妓女歌舞等聯繫在一起,構成文人風雅生活的一部分。文人的雅玩態度也影響到崑曲的審美發展。
精美絕倫——游離在寫實與寫意之間的江南崑曲服飾文化崑曲表演中人物服裝來自於現實生活,但又不等同於現實,既反映現實,又超越現實。如傳奇文本的服飾描寫中存在歷史朝代模糊、顛倒的現象,這是傳統戲曲藝術類型化的要求。這既便於舞臺上生、旦、副、末、醜的場上扮演,又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定式。
而崑曲文本中服飾描寫的寫意性主要體現為妍娃白現的春秋筆法。與中國其它文學樣式,如詩歌等一樣,傳奇文本中的服飾描寫往往不作具象的鋪陳實寫,大都通過寫意手法,突出人物的神韻。通過服裝細節,或者他者對服飾的觀感,來塑造形象,展現人物性格特徵和精神面貌。
中國傳統戲曲在舞美方面,與景物造型相比,對人物造型更加重視。這也是中國傳統戲劇區別與西方寫實戲劇相比的不同特點。
明清時期,崑曲在全社會普及,特別受到上層官宦、文人的喜愛。江南一些有經濟條件的官商、文人,不惜金錢投入到崑曲服飾舞美等方面,在崑曲服飾方面「刻意精麗」,客觀上豐富了崑曲服飾,提高了崑曲服裝的裝飾性與表現力。此外,商業戲班出現,對舞美方面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進。
官商和富裕文人組織的家班、內班,在服裝、砌末等方面十分奢靡鋪張。家班的戲服追求鮮華,成為普遍的現象,明潘之恆記載:
時有郝可成小班,名炙都下。年俱少,而音容婉媚,裝飾鮮華。
崑曲戲服款式多樣、絢麗多彩,同時更加注重裝飾性。即使在民間,戲曲服飾也日益追求精美。可以說,這是明清時期生活常服上追新逐奇的奢靡之風在戲曲上的反映。
由此可見,崑曲作為傳統戲曲樣式,它的戲服除了具有傳統戲曲服裝共通的程序性、寫意性的特點之外,在服飾審美上還體現出江南文化追求自然、尚雅的文化精神。
結語在生活藝術化的同時,一些明清文人在那個封鎖的時代仍然踐行著藝術的生活化。文人們把審美投注在日常生活中,構築烏託邦來寄寓生命與理想。
漱滌萬物,牢籠百態。
這種探索充滿了邊緣文化的反叛和不合作精神。既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又帶有明清江南文人文化的審美烙印。
崑曲在明清時期以文人生活的日常情趣、生活方式而存在。誕生於江南文化土壤的崑曲,與江南文人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人居文化等物態文化,具有著審美上的異質同構,並因崑曲所具有的審美現代性,在當前時代仍具有存在意義。
參考文獻:
《古本戲曲叢刊》
《中國戲曲選》
《江南園林志》
《蘇州史志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