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經典戰役(那些註定失敗的名將系列)
2023-04-20 08:13:30 1
央視網消息: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贏異人蹊蹺去世,其子嬴政繼位,六國的喪鐘開始敲響了。
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亂,被年輕的君主輕易撲滅。次年,權傾秦國的相國呂不韋被放逐到蜀地,自殺身亡。
秦王政十七年,秦軍率先攻破關東六國中國力最弱的韓國國都,改韓地為潁川郡,韓國滅亡。
秦王政十九年,王翦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逃亡代地,自立為代王,趙國滅亡。
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賁引水攻魏國國都大梁城,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三晉之地盡歸秦有,下一個,該輪到楚國了。
蒙恬祖孫三代為秦將,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軍中宿將。在攻滅六國的過程中,蒙恬表現不如李信和王翦、王賁父子活躍,僅有從徵齊國的經歷。然而秦一統天下之後,他在北方修築長城,號稱「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成為大秦帝國在邊疆的一代名將。
面對這樣的王牌組合,楚國亮出了他們最後的王牌:項燕。
項燕家族世居楚地,世代為將。因為封地在項地,世代以項為姓。
項燕在歷史上的記載並不多,在這場驚天動地大戰之前,他根本就沒在史書上出現過。對面的李信則不然,在此之前,他已經有著與王翦共破趙國,獨自率輕騎追擊燕太子丹的光彩履歷。包括秦王政在內的大多數人相信,楚國雖然幅員遼闊,但秦軍將士均為百戰之師,對手不過一無名小卒,這場戰爭的結果基本沒有懸念。
這場戰爭開始前,有一個小細節:秦王分別詢問李信和王翦,滅楚,需要多少人馬?
李信說,二十萬人足矣。
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於是感嘆,王翦將軍老了,咋慫成這樣。
這是秦國人犯的第一個錯誤。
戰爭的一開始很順利,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均大破楚軍。然後李信又攻攻鄢郢,破之。
這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史書記載李信「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按道理說,秦軍連戰連捷,應該一鼓作氣向東進軍,攻破楚國中樞並佔領楚國全境才是,為什麼要折返回師?
關於李信軍回師的緣由,史冊上沒有任何記載,後人依據現有的史料作出了三種推測:
一, 李信與蒙恬軍並未尋找到項燕軍團的主力進行決戰,同時因為身陷敵國一時難下,不得不設法合兵一處,並力向前。
二, 項燕一邊以主力拒守,一邊分兵佯攻秦軍後路,調動李信軍團回師救援。
三, 楚境接連陷落,然而出身楚國卻又出仕於秦國的重臣昌平君在楚國舊地郢陳反了,秦軍後院起火,李信軍團不得不回師去救。
這三種情況無論哪一種,都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楚軍的主力未被擊破!
這是秦國人犯的第二個錯誤。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個錯誤的嚴重性,第一個錯誤導致的問題是兵力不夠。楚國是南方的大國,雖然軍隊戰鬥力比較渣,但這麼大的國家要想憑二十萬人馬吃下去是不現實的。人心未附的情況下,李信與蒙恬每攻下一處,都要面臨兩難的選擇:留兵駐守則主力部隊的人數會越來越少;不留兵駐守,故楚軍民如果在後方起事,則有糧道與後路被斷之虞。
李信與蒙恬合兵,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在己方兵力因為各種原因持續消耗,對方的項燕軍團仍保持齊整的情況下,繼續冒進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秦國人的第二個錯誤,導致了他們始終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取得這場滅國之戰的勝利:無論楚國丟掉多少城池,它始終保持了一支戰意充沛(跟秦國人的仇恨不需要解釋)、主場作戰的主力機動部隊,隨時可以收復失地並尋覓戰機與秦軍決戰。換句話說,這支部隊的存在,成為了始終懸在李信和蒙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楚軍主帥項燕的表現也非常沉著冷靜,他像一隻經驗豐富的野狼,始終將自己的身形隱匿在敵人接觸不到的地方,然而他又始終尾隨著強大的敵人,靜靜地等待對方露出疲態的瞬間。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李信向西進發,楚軍不眠不休尾隨三日三夜,大破秦軍,攻破兩個營地,斬殺七名都尉,李信所部敗逃回國。
繼李牧之後,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終於再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在亡國的邊緣,楚國人爆發出了驚人的怒吼:要滅楚,你們他娘的還不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