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溪口千年古樹(廣德有沒有千年古樹)
2023-04-20 03:39:19 1
簡述廣德古樹歷史及現狀
作者:徐厚冰
據我國有關部門規定,一般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即為古樹。古樹在形態上給人以飽經風霜、蒼勁古拙之感。古樹是歷史的見證,人民的悲歡,世事的滄桑,無處不在古樹上加以體現。今天筆者給大家談談安徽省廣德市古樹歷史及現狀。
「綠樹鶯啼春正濃,釵頭青杏小,綠成叢。」廣德地處江南,山清水秀,歷史悠久,古稱桐汭,建制已有1800多年歷史。古村必有古樹,「古木芳州,與溪掩映如畫,騷人仙侶多聚於此。」①
早在前漢,祠山爺張王在東亭湖治水時,就將掛鼓壇設在古楓之側。「志欲通津於廣德,復於後村畢宅,保小山之上。楓木之側為掛鼓壇,鳴鼓則餉至,功未遂而遁於橫山。」②
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唐順之(1507—1560)遊經廣德,見州境古木參天,猶入武陵之世外桃源,欣然吟下《廣德道中》:「蒼山百轉見炊煙,茅屋高棲古樹顛。細雨薜蘿侵石徑,深秋粳稻滿山田。雲中望影迷遙岫,草裡聞聲覺暗泉。倘遇秦人應不識,只疑誤入武陵川。」③在廣德古樹的歷史上,尤以古松、古梅、古銀杏為代表,頗有讚譽。
(史料書影)
古松
唐時,開成年間的詩人喻鳧(840年前後)在其詩《廣德官舍二松》中,對廣德古松有贊:「楊公休簿領,二木日堅牢。直甚彰吾節,清終庇爾曹。幽陰月裡細,冷樹雪中高。誰見幹霄後,枝飄白鶴毛。」由此,古人把古松稱為「冷樹」。④
南宋時,詩人曹彥約(1157-1228)在《上李郎中嘉言二首》詩中,對廣德的古松是這樣描述的:"中有百尺松,可憩不可攀。
明時,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廣德橫山,對禮鬥臺古松亦有贊詩:「高臺近鬥當空出,老樹如龍挾雨還。」
更有甚者傳說,明時廣德大洞(今太極洞古稱)內有古松:「見一石中有古松,夭矯翠色隱起,而松根有水一池顛倒之,水皆含飛,動勢梁溪。」⑤
(網絡圖片)
古梅
宋時,廣德軍城以一株古梅而聞名大宋南北。據《桐汭志•古蹟》載:「古梅,在玉溪之北,俗號曰千枝梅。枝柯盤屈,姿態奇古。築亭其上,扁曰回春,騷人雅士,多載酒賞焉。宣和間(1119-1125),用事者嘗圖以進。淳熙六年(1179),郡守趙希仁摹刻於石。梅今不存。」⑥
南宋詩人範成大(1126~1193)對廣德軍玉溪古梅亦有贊詩《桐川郡圃梅極盛皆圍抱高木浙中無有》:「家住丹楓白葦林,橫枝一笑萬黃金。玉溪園裡逢千樹,還盡春風未足心。」⑦
南宋學者黃震(1213-1280)在廣德任通判時,古梅依在,他在《廣德軍通判廳佐清堂記》曾經有載:「桐川舊稱江東道院,其扁正偈通判廳燕息之堂前植古梅,歲久益清,郡太守而下往往婆娑其間,用為清賞。」⑧
(網絡圖片)
古銀杏
據《廣德州志》載,明代廣德州城天壽寺北一古銀杏樹亦有數人合圍。「銀杏樹,在州學後玄妙觀,明建文末,靖難兵起,修撰淑英聞變,自經於樹而死。嘉靖五年(1522),判官鄒守益移觀於東郊,建懷忠祠於樹下。祠旋圮,萬曆二十五年(1597),明守段猷顯改建存忠亭,樹在亭後,大數抱。四十年州守李得中令民勿剪伐,學正李日滋捐捧三石,並買地取租銀三錢,以備銀杏時小祭。」
王淑英守節自盡於古銀杏樹下,明代名臣、廣德州人李得陽有詩頌之:「老樹千年無剪修,英魂猶護日月中。」⑨
二、古樹現狀
廣德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歷來戰事頻發,古村落幾經浩劫,殃及古樹。於今,廣德市境內,千年古樹已經蕩然無存。初步資料顯示,全市掛牌古樹為1032棵,而樹齡500年(一級古樹)以上古樹僅14株。其中,「長老」為邱村鎮祥凌村安凌村的一株820多歲的圓柏。位居「老二」的是新杭鎮磚橋村的800歲銀杏。「老三」則是盧村鄉丁衝村 620歲的金錢松。⑩在廣德千餘棵古樹中,最粗的古樹當屬盧村清方村的五百餘年的柳樹,主幹直徑可達2.5米左右。
(盧村紅廟柳樹)
古樹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核心價值在於賡續和弘揚地方文化。對於許許多多的廣德人來說,鄉愁或許就是一棵棵承載著記憶和故事的古樹。失去的年華,溫馨的歲月。
(作者:徐厚冰,廣德古樹文化源遠流長,本文僅簡而述之,敬請方家補正,謝謝!)
【參考文獻】
①宋·何大圭《小重山·惜別》/清·黃之雋·《江南通志·卷十八·輿地誌》
②明·解縉、姚廣孝主纂《永樂大典·卷二二七0》
③明·唐順之《荊川集·卷二》
④清·康熙皇帝欽定四庫全書《御定分類字錦·卷五十一》
⑤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二十六》
⑥明·解縉、姚廣孝主纂《永樂大典·卷二八0八》
⑦宋·范成大《石湖詩集·卷五》
⑧宋·黃震《黃氏日抄·卷八十七》
⑨明·李得中萬曆《廣德州志·卷十·藝文》
⑩安徽省林業廳官網《安徽古樹名木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