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大鼓流行於我國南方(每日曲藝雞澤梨花大鼓)
2023-04-20 03:45:08 2
梨花大鼓流行於我國南方?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梨花大鼓起源於清光緒年間,在魯西北聊城地區大秧歌的基礎上演變成為說唱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於山東、河北省南部,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梨花大鼓流行於我國南方?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梨花大鼓流行於我國南方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梨花大鼓起源於清光緒年間,在魯西北聊城地區大秧歌的基礎上演變成為說唱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於山東、河北省南部。
梨花大鼓多訴露民間疾苦或表現農家故事,風格樸實。運字行腔聲情並茂,唱腔豐富多變,以板式梨花腔為主,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稱,是一種獨特的聲腔藝術。其曲調高昂,說、唱、道、白兼備,敘事抒情交融,以說為主,唱為輔,中長篇書見長,有慢板(哭調)、二性板、快板、散板等四種板式,句式有十字韻、七字韻等。主要伴奏樂犁鏵片器有三弦、銅板、京鼓,70年代增加了四胡、二胡、揚琴等伴奏樂器。
梨花大鼓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化雅為俗、俗中見雅」的形式對宏闊內容和豐富意蘊進行輕靈順暢地傳遞,多在廟會、堂會、集市等場所表演,一張桌子、一把三弦、一面小鼓、一對月牙銅板即可演出,一人多角,在敘說故事中,一人可扮演多種人物。現流行的有《包公案》《西廂記》等,新劇目有《林海雪原》等。
雞澤梨花大鼓曾被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快書等曲種吸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表演形式靈活機動,素有「曲藝輕騎」之稱。梨花大鼓的原發性特徵反映了生產方式與藝術形式的密切關係,折射了豐富的生活習俗和生動的生活場景,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文化的結晶,是農耕文化的藝術象徵。
記者:晨凝
責編:勾曉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