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大官方抖音號生物學感覺器官(中科大研究人員最新發現)
2023-04-28 11:24:48 2
人體的奇妙之處,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聽音樂竟然能夠起到止痛的作用,你能想像嗎?
實際上,早在1960年的時候,國外就有牙醫進行過這樣的嘗試了。那個時候,一氧化二氮還作為麻醉劑被廣泛使用。我們前幾天講過,一氧化二氮又叫笑氣,雖然有麻醉效果,但是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而且容易成癮,不適合用作麻醉劑。
所以,有些牙醫當時就嘗試在做手術的時候給患者播放音樂。你說神奇不神奇,在聽音樂的時候,患者還真的感覺到了疼痛感的降低!
六十多年來,許多研究人員和醫療機構都進行過類似的嘗試,他們發現不論是莫扎特還是麥可·波頓(美國歌手)的音樂,似乎都能夠起到一定的麻醉效果。
而且,對於纖維肌痛症候群(一種慢性疼痛的疾病)的患者來說,如果聽到他們最喜歡的音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疼痛感。
音樂和人體的疼痛感看起來毫無關聯,為何會產生這種神奇的影響呢?
最近,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論文,為我們解開了這個未解之謎。事實證明,這個現象並不僅僅是心理作用,而是能夠在生理學層面找到答案。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向一些小鼠的爪子內注射了一些藥物,導致其發炎。然後他們用不同的力度戳它們的爪子,引起小鼠的疼痛感。通過觀測小鼠反應的強烈程度,判斷它們感受到了多大的疼痛感。
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會給小鼠播放一些背景音樂。他們一共播放了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是正常的音樂,還有一種是簡單的白噪音,另外一種是聽著很彆扭的音符。
他們發現,不論音樂好不好聽,似乎都能起到鎮痛的作用。但是,音樂本身音量的大小,對於小鼠體驗到的疼痛感有著巨大的影響。
他們發現,只有比較輕微的音量,才有明顯的鎮痛效果。這裡的輕微,是相對於周圍環境而言的,具體來說,就是比周圍環境高出大約5分貝的水平。也就是說,如果是在50分貝的環境中,就要播放55分貝的聲音;絕對安靜的情況下,只需要5分貝的音樂就夠了,這大概相當於耳語的音量。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現象呢?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還將紅色螢光染料注射到了小鼠的聽覺皮層中,這種物質可以發光並被研究人員追蹤,從而了解聽覺皮層在聽到音樂後如何關聯到疼痛感覺區域的。
他們發現,小鼠的丘腦內有一些區域出現了大量的螢光物質,而丘腦恰恰是處理人體感覺的區域,這說明音樂確實通過聽覺系統在生理學層面影響到了人體的疼痛感。
中國科技大學的生物學家周文杰介紹:低強度的聲音能夠通過抑制聽覺皮層到加工痛覺的丘腦之間的神經投射,從而降低小鼠對疼痛的敏感性。
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相對微弱的聲音可以削弱聽覺皮層和丘腦之間的神經信號,從而抑制丘腦處理疼痛感的工作,最終達到了鎮痛的效果。研究人員發現,這種鎮痛效果甚至一直持續到了停止音樂播放的2天後。
在平時生活中,如果遭遇了一些疼痛,大家普遍會選擇忍著。忍不住的情況下,會轉而使用止痛片之類的藥物。但咱們中國有一句老話:是藥三分毒。止痛類的藥物本身可能具有副作用,而且還要花錢買,弊端是比較明顯的。
因此,如果能夠利用音樂來緩解疼痛,就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兩個問題。通過科學家們對音樂鎮痛效果的深入研究,我們最終可以獲得一個完美的鎮痛手段。
中國科技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張智表示:他們的研究並不會到此止步,接下來還會研究為何只有5分貝的級別能夠起到最好的鎮痛效果。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網友都會說:懂了,怪不得我受傷的時候會叫出聲來,原來就是這個原理。
雖然這樣的評論是開玩笑的,原理也不完全相同。但科學家表示:疼痛時主動地喊叫卻是有緩解疼痛的效果!這個理論並不是來自於本次研究,本次研究中提到的聲音和受傷者自己的喊叫也沒什麼關係,但二者效果確實類似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曾經對56名志願者進行了實驗,對他們施加相同的疼痛感(冷水),然後要求一部分人不許出聲,一部分人按照要求喊叫,另一部分人按照本能的反應痛苦嚎叫。結果,那些不被約束、在本能反應下叫出聲的人忍受疼痛的時間最長。
科學家認為,這種喊叫可以幫助人分心,不那麼注意自己的傷口,從而降低一部分疼痛感。除了喊叫之外,將目光放在其他事物上也是一種辦法。比如給小孩打疫苗的時候,大人會哄騙小孩看別的地方,也是相同的效果。更誇張一點,某些影視劇裡的人受了集中的傷,但是在受傷瞬間如果沒看到對方的動作和傷口,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受傷了。
另外,這種喊叫也是人類不能的反應,這種本能也來自於人類的祖先。在人類還茹毛飲血的年代,受傷時的嚎叫可以警示自己的同類,表示自己遭遇到了威脅或者傷害,讓同伴提高警惕。#聲音為什麼能減輕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