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偉和張譯的關係(不怕劇透不玩懸疑)
2023-04-28 05:56:06
張譯跟于和偉在《懸崖之上》組了一個叫「羨慕不已」的CP。
因為張譯的角色叫張憲臣,于和偉的角色叫周乙,憲乙=羨慕不已。
于和偉有多會嗑?不止知道自己的CP,還意味深長地說,不是愛情那種哈。

皇叔別慌!人家張譯在電影裡跟秦海璐是一對兒,為了完成家國大業,還被迫分開。那句「活著的去找孩子」,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

從于和偉的劇透不難看出,周乙的臥底身份已經「暴露」。已知張憲臣是好人,他的CP必然也是。
而且在電影上映後,由張譯配音的張憲臣遺書,也充分地證明了兩人的戰友關係。

其實全劇組第一個劇透的是沙溢,他自報家門:我是老馮。(已知張憲臣是好人,那麼跟他殊死搏鬥的必然是反派。)

你以為他們都是嘴上沒把門的「荷蘭弟」?非也!
張藝謀首部諜戰片不怕劇透、不玩懸念, 敵我雙方形勢在影片之初已經交代。除了何時、如何等關鍵性問題,《懸崖之上》靠的是歷史的厚重感,和人類共通的情感!
以張譯配音的遺書為例,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語氣中毫無對自我生命的留戀,更多的是對未完成事業的希冀和對同志們的掛牽。語氣平靜、淡然,更顯出視死如歸的鏗鏘有力。沒有氣聲、沒有悲傷,張譯用聲音的魅力,將觀眾帶入到了張憲臣的世界。

影片背景設定於上世紀30年代,我方被俘人員王子陽成功逃脫。張憲臣、王鬱(秦海璐 飾)、王楚良(朱亞文 飾)、張蘭(劉浩存 飾)四人組成「烏特拉」行動小組前往哈爾濱,幫助王子陽同志成功撤離。但由於叛徒暴露了行動計劃,四名特工身入險境。
出於對「生」的渴望,在同伴被槍決之後,雷佳音飾演的謝子榮叛變。他不止交代了烏特拉行動,還透露了特務科有臥底。
這就是人性,有人為了正義不惜犧牲,也有人為了「生」而苟活。

謝子榮爆料的「買一送一」更顯示出他的貪婪,只說出烏特拉行動,那只是4名特工落網。敵方掌握信息之後,任務完成就會把謝子榮滅口,因為他不再有利用價值。然而說出特務科有內鬼,卻是個漫長的排查過程。
為了活命,已經不是賣友求榮那麼簡單。
不管臥底這事是不是謝子榮為了保命順嘴胡說,他貪生怕死的形象算是牢牢地立住了。也與被逼供仍不屈服,讓同伴駕車先走,自己服毒不拖後腿的英雄們,形成鮮明對比。

即便特工、叛徒、臥底身份都交代了,但絲毫不影響《懸崖之上》的好看程度和緊張氣氛,雙方過招是最過癮的地方。特工利用暗號交流,特務就把暗號給你改成反義詞。然而我方特工訓練有素,識破了敵方的篡改。
沒有突然降智,沒有降維打擊,一環扣一環,多重反轉看得人手心冒汗。雙方勢均力敵,但我方信仰強大。
片中不乏「天亮了就好了」「我要你活著」這樣的臺詞,也有「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的大義凜然。這讓我想到了陳獨秀兒子陳喬年臨終前的一句話:「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為了未竟的事業,他們的「生」和「死」都充滿了意義!
陳喬年就是在哥哥陳延年犧牲之後,義無反顧地接替了兄長的工作。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個29歲,一個26歲。

正是英雄們前僕後繼,才有了我們如今幸福的生活。然而在2000多萬烈士中,僅有196萬人留下姓名。難道這些英雄,不值得一部還原真實歷史的影片,來講述他們的個性與生活嗎?
張藝謀在與外國博主聊《懸崖之上》的時候,他說:中國人講究小我服從大我,同時我們也關注個體。家國情懷,是小我到大我的過程。
從影片中不難看出,夫妻和情侶被迫分開執行任務,張憲臣和王鬱對兒子的思念和責任,這都是小我。而他們為了共同的信仰,而彼此信任,那是大我。尤其是王楚良這個角色,原本個性比較衝動感性,他有讓戀人小蘭活下去的私心,也有犧牲自我的覺悟。
而且他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同志的平安,這也是大我。

片中有太多拷問靈魂的戲份,比如張譯遭受電擊那一場。換位思考,你會怎麼做?
像謝子榮那樣苟延殘喘,出賣同事?還是像張憲臣那樣,視死如歸?
既是重逢又是永別,黎明將至,把「生」的希望留給同志。作為一部脈絡一早就攤牌的諜戰片,難道有血有肉、家國情懷還不足夠?
從電影本身來講,情節不算燒腦,劇情為人物走向服務。大量的航拍視角,小胡同的憋仄,都讓白色恐怖氣氛烘託到位。經典的黑白色調,讓英雄們的認知沒有灰色地帶。運鏡和光影符合國師一貫的審美高度,這是張藝謀個人、諜戰題材以及院線大片的創新與突破。

電影背後真實且沉澱的歷史,接受過相關教育,加之國人的血性,在看《懸崖之上》的時候都很容易共情。
除了影片質量上乘、演技在線,張藝謀之所以不怕劇透,是因為即便你知道了大體劇情,也有很多二刷才能注意到的細節。沒有一句臺詞是多餘的,「內鬼炸彈」一拋,猜忌、懷疑、試探、周旋,值得細品。
與其說是張藝謀自信,不如說是對選材的民族自信,還有對觀眾品味的自信。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http://img.xinsiji.cc/20220215/160498989411821568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