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分別是誰(楊家十二寡婦都是誰)
2023-04-18 02:58:48 1
北宋有位名將,人稱「楊無敵」,是遼國自將領到士兵聽到就膽兒顫的英雄人物,也是讓宋太宗放心將邊防戰事相託的鐵血忠臣,可惜在一場上被皇帝限制、下被監軍管制的軍事行動中,摻雜著嫉妒和算計的逼迫讓他陷入了獨立無援的境地,後傷重被俘,不屈絕食而亡。
楊家將的傳奇就從這兒開始了,第一代老令公楊業對遼作戰以身報國,第二代楊延昭繼續對遼守邊、威震邊庭,被視為克遼的六郎星;第三代楊文廣抵禦西夏、隨狄公平南部叛亂……到了民間演義裡,就有了代代出良將、個個是英豪的《楊家將》的故事。
在眾多的演義中,楊家兒郎英勇無畏,楊家女將不讓鬚眉,尤其是「十二寡婦出徵」的故事,既悲壯又英勇,盡顯「一門忠烈」之武將家風。
十二寡婦徵西的歷史背景十二寡婦出徵不能當英雄故事去看,這首先就是個悲劇。所謂寡婦,就是死了丈夫的女子,楊家的媳婦和女兒成了寡婦,是因為她們的丈夫在戰爭中犧牲了。
出現十二個寡婦,就代表著楊家已經有十二個妻子因為戰爭失去了丈夫。
再者,為什麼需要寡婦出徵呢?
明代作品《楊家將演義》和《楊家府演義》給出了相同的歷史背景:敵軍來犯,邊疆告急,楊元帥出徵被困。可偌大個北宋朝廷,卻找不出可去解圍的將領,最後只能是楊家的媳婦女兒齊上陣,才打贏了徵西戰事。
在楊家將故事中,一共出現了五代楊門女將,最年長的是佘太君,最年幼的是楊文廣的女兒,雖然在不同演義版本中十二寡婦的身份和名字稍有差別,但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前線捐軀英雄的遺孀。
她們中有楊家二代的兒媳婦,有楊家三代的孫媳婦,還有二代和三代、四代的姑娘們,雖然戰爭讓她們失去了丈夫和親人,但面對外敵入侵,面對朝廷的「無能」,楊家女將們不止可以帶兵出徵殺敵報國,還有著不輸任何男兒的軍事能力。
《楊家將演義》裡對於十二位女將的軍事水平是這樣介紹的:
周女帥運籌帷幄、楊七姐破陣山前、單陽公主斬將麾旗、杜夫人呼風喚雨、馬賽英爭先縛捉、耿金花「多救應砍所之力」;黃瓊女雙刀獨勝;董月娥塞下無雙;鄒蘭秀槍取番首;重陽女飛刀梟頭;孟四娘英雄莫及;楊秋菊氣勢超群。
楊家女將自帶橫掃千軍的氣場,結果大勝回朝,故事完美結束。至於她們西徵最後的歸宿如何,書中也做了交待,宋真宗言:「楊門女將,俱有功於朝廷,朕當論功升賞,以旌其忠。」但「令婆分付設慶賀筵席,與眾媳婦解甲。」
解甲一詞用得極妙,自此深藏功與名。
楊家女將影射了令人汗顏的北宋戰鬥力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得有多差,才需要楊家十二寡婦出徵呢?
任何一個版本的楊家將傳奇都沒有對北宋的戰鬥力做評價,但十二寡婦出徵的故事,卻始終逃不開無將可用的事實。而這,也正是北宋的實際情況,對外戰爭不管開局如何,總以意料不到的失敗結束。
由於北宋開國君主是武將得國,對北宋武將的軍事行動約束頗多,這也就導致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孫子兵法》早講過「君命有所不受」,可北宋的統治者卻發明了一套紙上談兵的軍事策略,大軍還沒出發,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到,倒先規定好了用什麼陣型對敵。
據《武經總要》載:「雍熙中,契丹數盜邊境,太宗皇帝乃自製平戎萬全陣圖,以授大將,俾從事焉。」
為了抵禦遼國的入侵,宋太宗發明了一種陣法叫「平戎萬全陣」,這是個讓他頗為自誇的軍事成績,但這個陣法對於前線的武將來說,根本就是個「雞肋」。
先不說「平戎萬全陣」的兵力配置和戰鬥力如何,單就找一個合適的作戰地點都費事,因為「其陣各方五裡,人相去一裡,東西佔十七裡。每陣周回二十裡,計七千二百步。」找一個夠擺二十裡陣的戰場,調度十四萬人組成陣型,遼國騎兵會等你擺好陣才衝鋒嗎?
《宋史•趙延進傳》還講到了將士們對趙光義御賜陣圖的態度,太平興國中遼兵來犯,宋太宗命趙延進、崔翰、李繼隆率八萬兵出徵,「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
結果他們按照要求布陣之後,「士眾疑懼,略無鬥志。」陣型跟戰場形勢完全不符,這麼幹只能打敗仗。
不過這場仗還是打贏了,趙延進和其他主帥商量過後換了個陣型,「於是改為二陣,前後相副」。敢換陣的原因是趙延進跟趙光義是前連襟關係,李繼隆又是趙光義的現任大舅哥,有皇親國戚的身份加持,再加上最後大勝的戰績,才敢頂著「欺君罔上」的壓力換陣。
楊老令公為之效命並以死相報的皇帝,正是宋太宗趙光義。有這樣的帝王,任老令公再有通天的本領,恐怕也躲不開各種束縛和算計。而十二寡婦出徵的時代,對應的帝王是宋真宗,就是那個以一己之力拉低封禪泰山的意義,讓後世帝王絕跡泰山的皇帝。
在我國封建王朝時期,女子上戰場是很少有的事情,所以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固然值得欽佩,但若不是戰事頻繁、徵兵無度,女兒家又何須喬裝上戰場。十二寡婦出徵也是對北宋戰鬥力薄弱的影射,用無奈出徵卻打勝仗的楊門女將,來反襯毫無戰鬥力的滿朝武將。
故而徵西大勝之後,十二寡婦就解甲歸隱了。離了楊家女將的北宋朝廷,才能與歷史事實相符,對外軍事實力和威望步步滑坡——澶淵之盟每年給遼國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慶曆和議每年給西夏絹十五萬匹、銀七萬兩、茶三萬斤。
真實的楊家將是受人敬仰的戍邊英雄,演義裡的楊家將是滿門忠烈的傳奇世家,由於人們對英雄的愛慕,就有了不斷充實內容的各種演義、戲劇等文化作品,以不同的文學故事來表達對英雄的讚揚。就像十二寡婦出徵,她們既悲壯又美麗,是戰無不勝的楊門女將!
參考文獻:《宋史》《楊家將演義》《楊家府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