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我愛這土地筆記(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課我愛這土地詳細筆記)
2023-05-04 14:31:43 4
作者介紹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於浙江金華,現當代文學家、詩人。
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艾青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選》。
背景資料本詩選自《艾青詩選》。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反覆出現最多的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我愛這土地》作於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正在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作為詩人的艾青,堅定地匯人民解放軍鬥爭的洪流,並成為時代的「吹號者」。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刻骨的恨,寫下了這首泣血的愛國詩篇。
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文講解視頻
課文分析1、聯繫背景,思考詩人為什麼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形容鳥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圓潤」等,能否換成這些詞,說說你的理由。
答:在當時的背景下,中國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遭受苦難,鳥兒雖然力量弱小,聲音嘶啞,卻還在奮力歌唱,急於抒發自己對祖國的感情,同時表達了作者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深情。
2、鳥歌唱的「土地」、「河流」、「風」和「黎明」各象徵了什麼?應該怎樣讀這幾句詩呢?
3、什麼是象徵手法?它的作用是什麼?
答:象徵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寫作手法。它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
作用:恰當地運用象徵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餘地。
4、「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這句詩中的「也」字有什麼深意?全句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對土地什麼樣的情感?
答:鳥生要為祖國歌唱,死也要肥沃土地,為土地貢獻最後的力量。詩句中的「也」字用得巧妙,把自然現象變成了鳥的主動追求,就好像中國人民拼死抵抗到底的犧牲精神。至此詩人對祖國至死不渝的愛得到升華。
5、「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中的「淚水」包含了多層含義,分析體會詩人在什麼時候常含著怎樣的淚水?感受詩人「眼裡常含淚水」的情感。
答:被侵略——悲傷、激怒的淚水;
看到人民的反抗——悲憤的淚水;
抗戰勝利——喜悅激動的淚水。
詩人自問自答,至此,詩人的愛國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