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緩解秋燥吃什麼(明天迎來秋季最後一個節氣)
2023-05-04 12:34:29 2
明天就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了,不過,上海離結霜的天氣還很遠,接下來的日子,秋高氣爽的同時,申城還會繼續有點「幹」,市民要注意保溼防曬,防止因秋燥引起的不適。
明日·霜降
這兩天,我國華南、江南氣溫回升為主,仿佛夏天亂入。隨著一波弱冷空氣抵達,明天雲量少,天氣更晴,氣溫稍微降一降,全天17~23℃。白天偏北風為主,風力增大至4~5級,沿江沿海陣風6級,算是拉回平穩的秋天節奏,要早出晚歸的朋友記得備件外衣。
另外,明天將進入廿四節氣中的「霜降」。這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了,有沒有覺得時間好快?不過,上海離結霜的天氣還很遠,接下來的日子,秋意會愈發深重。
天氣趨勢:
弱冷空氣小打小鬧 乾燥還將延續
過去的二十天中,申城幾乎沒有像樣的降水過程——今年10月上中旬的降雨量只有16.3毫米,僅為常年同期平均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預見的是,這樣的「燥」還將延續下去。
未來一段時間,繼續在陽光頻頻的金秋懷抱中,氣溫有些小的起伏。下周一至周二,冷氣團控制下,最低氣溫降至15℃,最高回落至20℃左右。周中雲系增多,氣溫平穩,有局地性短時陣雨出現,滋潤空氣的作用有限,抵禦秋燥還得繼續。
月末又會有冷空氣和弱降雨的身影,未來3~4天洗洗曬曬可以重點安排。禦寒的衣物翻出來曬一曬,畢竟霜降之後,冷空氣南下增多,常會有大風和降溫。
「秋燥」究竟為何讓人心煩氣躁?
其實,冬春乾燥的日子也並不少,為什麼唯獨秋燥讓人心煩氣躁?人體感覺舒適的溼度在45%-60%。氣象學上,會把日最小相對溼度≤30%的情況,定義為一個乾燥日,也就是指一年中空氣中水汽含量相對較少的日子。從炎熱潮溼的夏季過渡到秋季,大多數人的身體還「殘留」著夏季溼熱的「記憶」,對「燥」的反應會更為敏感,但如果從秋天到冬春,經歷了漫長的「乾燥」時段之後,人體對「乾燥」適應度提高了,體感也就不會那麼敏銳。
另外,影響夏季和秋季的天氣系統並不相同。在夏天,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會將海上的溼潤空氣帶入我國,導致降水相對充沛。但到了秋天,「盤踞」我國上空的是大陸高壓,冷空氣也日益活躍,吹的多是偏北風。從北方來的風通常水汽含量較少,也因此更幹。這樣的風,就會讓人有一種越吹越幹的感覺。
氣象學上有過一次統計,上海並不是全國秋燥最厲害的地方,秋季乾燥日數小於10天。對人體而言,秋燥算不上一種病,但確實容易讓人感到不適,甚至會導致頭痛、流淚、咽幹、鼻塞、咳嗽等症狀,在醫學上又被稱為「秋燥症候群」。而科學研究也曾發現,乾燥確實容易引起流感等疾病的多發,當室內空氣溼度低於40%的時候,灰塵、細菌等容易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咳嗽,同時容易誘發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如何緩解秋燥?
乾燥自然要多飲水,有人說一天至少要喝8杯水,這種說法靠譜嗎?浙江省中醫院全科醫學主任中醫師紀雲西教授說,中醫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除了所處的時間和地點之外,一定要按照人的體質來養生。一個人要不要喝水,受身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泌尿系統等多系統協調控制。如果身體真缺水了,大腦就會讓你產生口渴的反應,就會提示你要去喝水,而不是說一定要你喝那麼多水。
「一天喝8杯水這樣的說法,主要是適合於體質陽熱的人或者說是身體比較強壯的人,他們脾腎功能都比較好,多喝水不要緊。」紀雲西教授說,如果是陽虛、溼盛或是年老體弱的人,身體一天未必能「處理」8杯水。如果飲用超過自身運化能力的水,人就容易出現消化力下降、腳腫、眼皮腫等症狀,反而不是所謂的養生了,所以一定要因人而異。
喝水之外,秋天怎麼吃?紀雲西教授建議,預防秋燥在飲食上可以吃一些養肺潤燥的食物,例如百合、梨、山藥等,也可以用川貝、杏仁、石斛等做袋泡茶飲用,滋陰潤肺、益氣養陰。
當然,秋燥中還有一種涼燥也要注意預防,要忌食油膩、辛辣、刺激等食物,也不要多吃寒涼類的水果。
除了吃和喝,紀雲西教授提醒,假如出現皮膚乾燥,可以適當使用一些潤膚霜或者潤膚露。晝夜溫差較大時,適當增補衣物,不要過度貪涼。同時,進行輕鬆平緩的鍛鍊,增加抵抗力。
最近,一些家長發現自家孩子鼻炎發作了,症狀輕一些會咳嗽,嚴重的會流鼻血。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可以用生理鹽水給孩子衝洗鼻腔,衝掉一天積累的灰塵,同時讓鼻腔保持溼潤的狀態。
上海新聞廣播綜合自新民晚報、上海預警發布、浙江新聞
來源: 上海新聞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