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為什麼進行商業模式的調整(B站也開始商業化了)
2023-05-13 15:36:01 2
一直以來,B站的「商業化形象」頗為內斂、克制。然而,這一個月以來,B站開始向外釋放商業化的信號,無論是貼片廣告還是訂製旅行,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嚴肅的問題:當高冷B站開始高調商業化,人們還會愛它嗎?

B站商業化小心機「冒泡」?
5月20日,B站發布消息:「原北京分公司旅遊子品牌bilibiliyoo將拆分成為獨立公司,新公司更名為銀河漫遊指南並進行獨立融資」。而該公司分拆後,業務將擴展至「多個國家和更多主題的深度定製遊,向更多的社區和平臺開放深度合作,致力於垂直文化圈層的企劃服務和變現」。也就是說,憋了這麼久,B站準備通過定製旅遊大規模變現了?
3天後,5月23日,用戶突然發現,在B站觀看《火影忍者》、《雙星之陰陽師》等5部新番的片頭時,竟然出現了一則時長為15秒的商業廣告。這對於B站來說絕對是破天荒的出現。

想當初,B站2014年在啟動「新番承包計劃」時,曾承諾「bilibii的正版新番永遠不加貼片廣告」,而如今卻「打了臉」。隨後,B站董事長陳睿在知乎上回應網友:B站此舉並非出於本意,而是因為動畫版權方要求「獲得授權的各家必須統一使用貼片廣告作為商業模式,面對壓力,我們不得不趕工拍攝了一則商業貼片廣告,並於5月23日緊急上線。」
這也讓B站的商業化模式再次引發關注,作為國內最早的ACG文化聚集的線上社區之一,B站到底如何變現呢?

B站變現「套路」最全梳理

1、新番承包計劃:眾籌採購版權

2014年10月,B站推出新番承包計劃,鼓勵用戶集資購買正版動漫作品版權、「承包喜愛的新番」,也就是眾籌購買版權。
新番承包計劃,一方面是B站在版權採購方面的一大創舉,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盈利渠道,儘管用戶承包的金額並不高,但足以抵消此前用於版權採購的成本。
2、遊戲聯運:超高流水的吸金神術
B站聚集了大量遊戲粉,以此為衍生的遊戲聯運模式為B站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遊戲聯運,就是指遊戲廠商完成遊戲產品開發,與各大平臺進行聯合運營,獲得收入後雙方按照約定的比例進行分成。
2013年起,B站開始切入遊戲聯運這一領域,早期的《崩壞學院2》大獲成功,超過50%的安卓收入來自B站。一篇2015年的報導顯示,B站「單款遊戲聯運的月流水已上千萬」。據悉,B站作為渠道平臺,手遊聯運是按照五五分成的,可以說,B站的遊戲聯運「運營數據與分成收入齊飛」,也被業界指出是B站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3、線下付費活動:文化狂歡
2013年,B站首次在上海舉辦二次元線下聚會,當時現場共吸引800人參加。後續,這個由B站發起的線下付費活動Bilibili Macro Link(BML),日益形成品牌效應。2015年8月舉行的BML,共吸引了8400人到現場觀看,門票在開賣後的45小時內售罄,線上直播的觀看人數為30萬,當天總播放次數則達到700萬。

而今年的Bilibili Macro Link - Star Phase 2016(BML-SP)特別演出活動也已經開始售票,票價從580元到1280元不等。
4、周邊衍生產品銷售:萌趣周邊

B站還有自己的天貓旗艦店,店鋪出售有關B站的相關周邊產品。在售商品主要是圍繞B站卡通形象2233娘製作的周邊產品,例如手辦、拖鞋T恤、手機殼等,產品種類並不多,銷量也在月售幾百的水平上,可見這並非是B站盈利的重點。
5、IP資源開發:攜手巨頭
除此之外,IP資源開發,也是B站商業化的有效路徑。就在今年,B站宣布在未來兩年將與騰訊動漫合作,聯合出品至少20部動畫作品,其中包括《銀之守墓人》、《山河社稷圖》等騰訊動漫旗下的重點IP。

去年11月,B站還和上海東方傳媒集團(SMG)尚世影業合資設立嗶哩嗶哩影業(天津)有限公司,致力於開發針對90後、00後的IP影視資源。
6、站內廣告:被日漸移除
早期,B站的站內存在廣告,包括內容頁播放器彈幕池廣告、內容頁播放器下方廣告、內容頁播放器上方的Ads廣告等。不過,「作為最早最基礎的收入之一,廣告在B站整體收入份額中所佔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目前,除了彈幕池廣告還保留著,其他項目均已被移除。

7、二次元定製旅行:來一發聖地巡禮可好?
早在2014年11月,B站就推出了赴日定製遊產品,「專注為熱愛ACG文化的二次元用戶提供專屬旅遊企劃和推介,例如去秋葉原買手辦、去動漫作品取景地巡禮等。」

可以說,這種高端定製遊價格並不便宜,但B站「主打原汁原味的二次元場景重現與體驗」,滿足了那些「缺乏自由行能力的動漫愛好者對宅文化特色旅遊路線的需求,以及與同類人群結伴出行的需求」,不失為變現的一種路徑。
8、品牌合作:直播釋放變現潛力
通過與大的品牌商展開商業合作,亦是B站變現的一個路子。2014年的雙12,B站就曾與淘寶合作,當天B站彈幕在淘寶網首頁飛過。而當直播愈發紅火之後,B站開始與品牌商合作展開商業直播,例如2015年3月,B站就直播首發了史上最長杜蕾斯廣告片;2016年2月24日,B站又與小米達成合作,全程彈幕直播小米新品發布會,直播進行了足足19天,圍觀人數累計達3844.3萬。

而這種商業直播合作,目測也會在未來越來越密集和頻繁。
B站高調變現:已經完成了哪些積累?
從一個ACG二次元平臺,到慢慢開啟商業變現之路,B站為何會選擇在6年後的今天這個節點開始賺錢?如今,B站已經完成了哪些原始積累?
1、次元壁突破:從小眾到主流
從最初的小眾亞文化集散地,到如今社交娛樂的重要入口,6年間,B站的文化和核心受眾開始「悄悄換血」。
當初,B站是ACG文化的發源地,如今,B站已經成為「各種流行文化和經典文化的熔爐」;從前,B站主打動漫視頻,今天則擴展到音樂、舞蹈、遊戲、科技、鬼畜(惡搞類視頻)、電影等子頻道;用戶也從早期的二次元人群,覆蓋到「對一切新鮮文化感興趣的年輕用戶」。
換句話說,B站突破了次元壁,從小眾過渡到大眾,儘管過程中可能流失了原本的獨特魅力(有些B站「老司機」開始抱怨B站越來越不「純粹」、越來越多「小學生」),但正如有評論說到:「商業化送走了一批人,又帶來了另一大批人,原來的B站換了新的血液,得以繼續生存。」

此前,陳睿也指出「隨著你們(二次元年輕用戶)成為主流,B 站也會主流,這是必然的。」主流「打開了B站通向資本市場的大門」,主流也讓B站擁有了變現的基石。
2、資本熱捧:催生商業化進程
擁有大量高黏性用戶的B站也是當前資本和市場爭相追捧的對象,2013年至今,B站一共獲得4次投資,分別來自知名投資機構IDG、掌趣科技,最新的投資是2015年11月獲得的億元級人民幣投資。去年10月,有微博網友曝光了B站的融資計劃書,稱打著「虧損」旗號的B站其實一直有意進行商業化運作,瞬間在廣大用戶中激起千層浪,站長徐逸曾發微博闢謠:B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有收入不等於有利潤」。
然而,在資本市場中,融資情況勢必受到商業化變現能力的影響。如果B站要獲得更多資本青睞,高度商業化運營是必經的路徑。就如青龍老賊所說,「作為一家商業化網站,創造收入才是平臺持續運營的最好方式。」
3、用戶忠誠度:利於商業模式探索
幾年來,B站通過社區文化的運營和用戶體驗的維護,有效地培養起用戶的忠誠度。無貼片 高清版權番劇,為用戶帶來極佳的觀看體驗;不採取付費會員方式盈利,轉而讓用戶選擇「承包」劇集,變購買為「參與到版權動畫引進主體行為」中;彈幕文化等更是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互動體驗。
B站圈定了一大波忠粉,而他們的忠誠度,則是B站探索商業化最大的後盾。他們對於B站製造的場景和產品有極強的認同,並自發生產衍生UGC內容。就像創新工場陳悅天曾說,「有明顯的人群屬性、場景屬性後,大流量大用戶量的網際網路產品是非常容易找到變現手段的。」

就以B站最「不恥」的貼片廣告來舉例,由於B站用戶群體和畫像十分穩定,因此它更容易圍繞「年輕」「二次元」「搞笑」「遊戲」等幾個核心tag推出貼片廣告,而非傳統視頻網站的「撒網」模式,用戶更容易從這些廣告中找到共鳴,甚至覺得廣告有趣、有用(可聯想YouTube廣告),也就相應降低了牴觸的程度。
可是,一直高冷的B站要舉旗變現,將會遭遇哪些挑戰?過程中,不乏「一些年輕的二次元用戶認為商業化會讓B站變得充滿銅臭味,變得不純粹。」因此說,要把賺錢這件事情搬上檯面,B站前路不能說沒有坎坷。

B站此番能否釐清脈絡,真正實現商業化,恐怕還會面多更多轉型期的陣痛和煩惱,任重而道遠。但是,「只要社群夠垂直,用戶對於關聯商品的需求就是天然的」,或許狀態健康的社區不必再為商業轉型掙扎,又或許大家早已心照不宣:B站到了賺錢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