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議廳左右丞幾品(這個尚書有點虎)
2023-05-13 13:06:26 1
從階級統治誕生開始,人才選拔就是個大問題。
從貴族世襲、軍功爵制到察舉孝廉、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取士,總的來說,人才選抜越來越趨向於公平,選拔範圍越來越大。
但選來選去,標準無非就是三點:出身、品行、才能。
古代科舉考試場景
人才既然選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職位安排,也就是配崗了。
一般來說,配崗的原則都是專崗專配,即有什麼樣的能力就去什麼樣的崗位。因為不同的崗位對人員要求不同,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人才,當然要揚長避短。
縱觀歷朝,凡是管人事的基本都是這麼幹的。但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出了個異類。
這個人發明了一種叫「掣籤法」的方法,來決定官員的職位去向。
所謂「掣籤法」,就是說當官的無論賢明還是蠢笨如豬,亦或清正廉潔,貪汙腐敗,全都要靠手氣抽籤上崗。
想出這麼「虎」的方法的人,叫孫丕揚。
孫丕揚
孫丕揚是當時的吏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部長,管理全國人事。這個位置舉足輕重,在當時可以說是皇帝之下第一人。
眾所周知,明朝朱元璋在位時廢除了丞相一職,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吏部居於六部之首,吏部尚書自然就是百官之首了(這只是名義上,因為後來又設立了內閣,內閣首輔才是真正的百官之首)。
這樣一個位高權重,深受皇帝信任和重用,負責選拔人才、安排人才到合適崗位的人,卻想出了一個如此荒唐的方法。這樣的人,不是「虎」,而是糊塗了。
問題是,孫丕揚不是個糊塗人,否則他不可能爬到這麼高的位置。《明史》記載,「丕揚挺勁不撓,百僚無敢以私幹者」,意思是說孫丕揚生性倔強,為人正直,那些想要投機鑽營的官員們,都沒人敢打他的主意。
但倔強如孫丕揚,還是有怕的人。這個人,或者說這些人,就是宦官,也就是太監。
明朝著名太監魏忠賢 劇照
這些太監,動不動就叫孫丕揚給自己的親信安排職位,還非肥缺不要。孫丕揚左右為難,安排吧,自己心裏面過不去,而且口子一開,肯定沒完沒了,不安排吧,又會得罪這些太監。
無奈之下,孫丕揚就發明了抽籤的辦法。想要官職,行,來抽籤吧。抽籤這種方法,好壞與否全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純純的靠手氣吃飯。
這個方法一出,這些太監也沒辦法,以後都不敢來走後門了。
孫丕揚為什麼怕宦官呢?按理說,孫丕揚官居正二品,而太監們,最高也就是四品,兩者相差太大。
但有句話,叫縣官不如現管。太監頭子剛好有權管著孫丕揚這位尚書。
說起來,這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鍋。自從朱元璋廢除宰相後,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皇帝也就不得不親自出面來處理朝政了。問題是,不是每一個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樣聰明又勤勞。明朝差不多300年,也就出了朱元璋這麼一個精力旺盛得不像樣,能力又強到爆炸的皇帝,更不用提像嘉靖這樣30年不上朝的奇葩。
明朝最能幹、最勤勞的皇帝朱元璋
所以,為了分擔壓力,內閣出現了。凡是需要皇帝批閱的奏摺,先由內閣大學士看一看,然後用小紙條草擬一個處理意見,貼在奏摺前面,這叫票擬。
接著奏摺到了皇帝手上,皇帝看了內閣大學士的處理意見後,參考參考,再口述旨意,由秉筆太監用紅筆記下,這叫批紅。然後再下發執行。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套程序,奏摺呈上、內閣擬票、皇帝定旨、太監批紅、下發執行。一環接一環,中間的可操作性就很多了,尤其是碰到一個像正德帝這樣又懶又好糊弄得皇帝的時候,最終的決定權就在秉筆太監的手裡了。
劉瑾 劇照
正德年間,明朝最為有名的太監之一劉瑾,經常把奏摺拿回家和親戚朋友商量著怎麼批紅,最終的結果真假連內閣首輔都看不出來。
正是這樣,孫丕揚這個吏部尚書也不得不怕太監頭子。
抽籤制一出,從吏部走後門的人都少了很多,因此當時的人都稱讚孫丕揚公正無私,但這些人從未想過,真正為抽籤制惡劣後果買單的,永遠都是處於最下層的平民百姓。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