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坤名言(陳王本是同根生)
2023-05-18 09:19:59 4
亂世烽煙起,豪傑舉事息。
王業當思進,三曹爭第一。
說到三國,大家都很熟悉。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經過多年相互徵伐,終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而其中以曹魏勢力最大,實力最強。作為曹魏集團的領軍人物曹操和他的兒子們的故事總是讓人津津樂道。今天這裡要說的就是曹操次子曹丕和三子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和曹植的關係可以用這首詩來概括。傳聞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而且對詩有嚴格要求:詩的主題必須為兄弟之情,但是全詩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作出此詩。雖然這首詩是不是曹植親作有所爭議,但用以表示兄弟二人的關係卻很是貼切。
曹丕和曹植雖為兄弟,卻因世子之位鬥得不可開交。二人鬥智鬥勇,在曹操面前極力表現,比文採,比謀略,比孝心。雖然曹植文採斐然,遠勝於曹丕,但是在謀略,用人等方面終究有所不如,最後還是是曹丕技高一籌,贏的曹操信任,得到世子之位。繼而接受漢獻帝禪位,登基稱帝。
生負天命本非臣,卓越英姿勝凡人。
順時應勢終稱帝,功垂一統定三分。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 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黃初七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諡號文帝,葬於首陽陵。曹丕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少年戎伍多顛沛,滿腹才情慾奮飛。
忽而何處悲愁起,陳王宴樂已忘歸。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縣人,生於東武陽,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 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採華美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的評價。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