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催眠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催眠只需一個瞬間)
2023-05-18 17:32:00 2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在公交車上回想起一件事時,車廂內的吵鬧聲消失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發呆」。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恍惚狀態」。這種狀態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服從指令。
而催眠,就是人為的讓你進入恍惚狀態,給你植入潛意識,並影響你的行為。例如,當你聽到「怕上火」時,是不是立刻浮現了下一句?這便常廣告給你植入的潛意識。我們那些不自覺的行為,都是潛意識替我們做的。難道,催眠真的能控制別人的思想嗎?
關於控制思想,就有傳言稱,1968年美國的羅伯特·甘迺迪遇刺案,其實就是24歲的巴勒斯坦難民索罕被催眠後,所犯下的罪過。直到40年後,索罕仍然堅稱自己是被催眠了,對此完全沒有記憶。如果索罕所說是真的,那他是怎麼被催眠、並失去相關記憶的呢?
目前普遍使用是「跟導式催眠」。催眠師通過誘導語言,使對方在內心作出認可的回應,如「你可以感覺到椅子支撐著你的身體」;進而暗示對方身心放鬆進入催眠狀態,如「同時注意到你感到非常放鬆」。但這需要被催眠者的配合。
而違背法律與道德的催眠會被拒絕。因此衍生出了可怕的「驚愕催眠法」,強行讓對方進入催眠狀態。例如,有人做出要跟你握手的動作,當你伸出手時,對方又突然把手收回去。這時你會愣一下,這大腦放空的感覺便是短暫的恍惚狀態。而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暴力行為,摧毀對方的心理防衛機制,使對方意識越來越模糊,直到精神恍惚,再進行催眠。該情節在影視劇中,經常被搬出來演繹。
隨後是進行催眠編程,給對方設置心錨。也就是讓對方只要接收到某信息,就會進入催眠狀態。這個心錨可以是圖案、聲音,甚至某個動作。例如在進行毆打的同時,播放生日歌曲。久而久之,一聽到生日歌曲,會誤以為自己在被毆打,心理防線崩塌,陷入恍惚狀態。這種現象被稱為「巴普洛夫條件反射」。
最後是製造記憶空白,稱為催眠後遺忘。指的是當對方處於深度催眠時,通過反覆暗示,植入忘記此事的潛意識。指令類似於「過一會兒,你將忘記催眠過程發生的事,你越是嘗試回憶此事,你就越想不起來。」當對方建立起這種潛意識,即使在清醒狀態下回憶,潛意識也會抑制情景記憶的神經成像,沒法記起此事。
綜上,催眠在某種程度上,確實非常可怕。但催眠在生活中,更多起到積極意義,治癒心理創傷、心理障礙、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幫助飽受精神折磨的人。催眠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利與弊,在於使用的人,而不是催眠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