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調解前先舉證嗎(山東打官司前先算)
2023-05-09 14:34:37
庭前調解前先舉證嗎?核心閱讀立案登記制改革後,大量案件進入法院,但一些群眾訴訟能力不強、對訴訟風險缺乏認識的現象令人擔憂近年來,山東法院探索為當事人細算親情、信譽、時間、經濟、風險「五筆帳」,引導當事人理性對待糾紛,提高了司法效率,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庭前調解前先舉證嗎?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庭前調解前先舉證嗎
核心閱讀
立案登記制改革後,大量案件進入法院,但一些群眾訴訟能力不強、對訴訟風險缺乏認識的現象令人擔憂。近年來,山東法院探索為當事人細算親情、信譽、時間、經濟、風險「五筆帳」,引導當事人理性對待糾紛,提高了司法效率,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
5月1日起,全國法院改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困擾社會多年的「立案難」問題迎刃而解。然而,隨著立案門檻的降低,法院受案量出現井噴,面臨很大審判壓力。
在一個有著「息訟」傳統的社會,產生矛盾糾紛的雙方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對簿公堂的,因為一場官司下來,「有時不僅脫了一層皮,還撕破一張臉」,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不說,雙方原本就不大的感情裂痕,可能再也無法彌補了。
在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有沒有訴訟以外更好的手段可以解決?
法官評估訴訟風險,糾紛一次性解決
「得虧沒打官司。問題都解決了,真舒坦!」王志波、陳德朋如釋重負。
去年,受10名小股東的委託,王志波、陳德朋準備狀告公司大股東侵犯他們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解散參股的魯中玻璃纖維有限公司。
「這官司怎麼打,能打贏嗎?」受人之託的王志波和陳德朋對法律也是一知半解,但抱著「不蒸饅頭『蒸』口氣」的想法,他們硬著頭皮來到沂源法院。
沂源法院立案信訪局局長劉華祥認真看過起訴狀後,把二人領進了訴訟服務大廳旁的訴訟風險評估工作室。工作室牆上,「評估訴訟風險,化解社會矛盾」12個大字十分醒目。
聽完了王陳二人對案情的介紹,劉華祥說:「公司解散了,你們受到的損失就能挽回嗎?分紅就能拿到手嗎?我看,解決問題還是要就事說事。」
劉華祥開始為二人細算訴訟「五筆帳」:首先是信譽帳,有限公司是人合公司,解散公司會損害公司商譽和股東利益;其次是經濟帳,公司資產會因清算出售大幅貶值,股東、董事、職工和債權人的利益必然受到損失;最後是時間帳、經濟帳、風險帳,公司解散糾紛的立案條件比一般案件嚴格,且訴訟程序非常複雜,耗時耗力,訴訟成本高,當事人權益無法在短期內實現。
「你們的糾紛跟我們正在處理的一起糾紛很相似,」劉華祥拿起一本卷宗遞給王志波和陳德朋,「由於公司長期不分紅,股東之間產生信任危機,糾紛進入訴訟程序,幾經波折歷經5年發回重審,官司又回到了原點。為了處理這起糾紛,當事人身心俱疲,牽扯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劉華祥建議二人先回去,等他找時間把大股東也約上,大家來法院協商解決,爭取把糾紛一次性解決了。
「好,一次解決當然好。」王志波和陳德朋滿口答應。
在此後的訴前調解中,法官辨法析理、評估風險,魯中公司的大小股東最終達成了股權轉讓協議,小股東權益得到即時補償,與之相關的5起關聯案件也得到一攬子解決,魯中玻璃纖維有限公司的生產經營重新步入正軌。
審結案件後的延伸服務,讓案結事了
王志波、陳德朋的經歷,只是沂源法院細算「五筆帳」化解矛盾糾紛的一個縮影。2012年初,沂源法院分析發現,在到法院起訴前,很多當事人不清楚自己的案件,哪種解決途徑更經濟、更有效,他們對打官司解決糾紛期望很高,但又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和訴訟指引。
此後,沂源法院在訴訟服務大廳專門設置了訴訟風險評估工作室,對婚姻家庭、相鄰關係、民間借貸、買賣合同等類型的糾紛先行評估風險,提出解決糾紛的建議,再由當事人決定是否進入訴訟程序。
沂源法院的經驗很快被推廣到全省,各地法院結合自身實際,對案件深挖一步,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爭取案結事了。
去年冬天,在張華的廠裡,王建上班第二天就被砸斷了手指,雙方鬧上法庭。法院依法判決張華賠償各項損失5萬餘元,可拿到判決書的張華當即表示上訴。王建得知張華要上訴,情緒也很激動:「受了傷,丟了工作,還不賠錢,沒天理了。他上訴,我就上訪!」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
王建激動的情緒讓濟南章丘法院法官袁善旭意識到,賠償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而張華上訴也有可能另有隱情。帶著疑問,袁善旭撥通了張華的電話,希望能再約談一次。
袁善旭來到了廠裡,按照法律規定的賠償依據,一筆筆地算,一項項地講。見張華低頭不語,袁善旭又算起了上訴的時間帳和經濟帳:「如果案子上訴,你一趟趟往濟南跑,費用咱先不算,你得投入多少精力和時間啊,到時還有心思管廠子嗎?」袁善旭的一席話打動了張華,他將自己一肚子苦水都倒了出來:「不是我不想賠,是賠不起。上訴就是想能拖一天是一天。」
「你這樣拖著始終也逃脫不了責任。我們可以幫你跟原告做工作,看能不能分期付款。」袁善旭趁熱打鐵地提出了解決方案。
第二天,雙方來到法庭,因為方案切實可行,很快就達成了分期賠償的協議。
這時,袁善旭又給張華算了筆信譽帳,「王建手上有傷,不好找工作。不如你再幫他一把,讓他留在廠裡。其他工人看到老闆那麼講情義、講信譽,幹活也會更起勁。」
「原以為法官判完案子就不管了,沒想到還主動找咱解決問題。這麼大冷的天,法官一趟趟來回跑,我心服口服。王建,你先去管理倉庫,等傷好了,我給你重新安排。」張華說道。在一旁的王建聽罷,握著袁善旭的手,一個勁地感謝。
探索建立上訴案件約請當事人座談制度
張華、王建的經歷是濟南章丘法院探索建立上訴案件約請當事人座談制度的一次實踐。根據這一制度,案件判決後當事人提出上訴的,本著自願、合法、便民、誠信原則,由院、庭長約請上訴案件當事人進行座談,了解上訴的真實原因,徵求對法官的意見建議,算好「五筆帳」。
開展上訴約談三年來,章丘法院共有338件案件經約談不再上訴,佔提出上訴案件的27.7%,辦案質量和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信訪案件數量明顯減少。
細算訴訟「五筆帳」,這一額外增加的工作,辛苦了法官,卻便利了當事人,促進了矛盾糾紛的實質性化解。
「接待當事人要熱心、傾聽訴求要耐心、審判案件要細心、解決問題要誠心,用『四心』換取群眾的順心、安心。」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白泉民說。細算訴訟「五筆帳」,是山東法院推行「四心工作法」,推進司法為民的具體舉措。
此外,為認真落實司法為民服務承諾,山東省各級法院積極推進訴訟服務平臺建設,打造服務中心、服務網絡和服務熱線「三位一體」的便民訴訟體系,全省有155個法院建立了訴訟服務中心,37個法院實現了網上立案,103個法院開通了服務熱線。
山東法院還加強巡迴審判工作,開展巡迴審判2萬餘次,大量糾紛化解在田間地頭、社區農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為經濟困難當事人減緩免訴訟費5615萬元,為454名刑事被害人、2378名特困申請執行人提供救助金294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