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最有營養的時候它脫殼的樣子(螃蟹的殼是它的皮膚還是骨頭)
2023-05-24 02:14:57 1
中秋將至,正是蟹肥之時。然而更想從另一個角度寫一寫螃蟹。雖然淪為吃貨最愛的美食,但實際上,身為螃蟹,它們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節肢動物。
提起節肢動物門,你會感到陌生。可是要說起蜘蛛、螃蟹、大蝦以及蜻蜓、蝴蝶各類昆蟲,你就會感覺親切多了。這些傢伙,有用來吃的,有用來看的,還有專門用來嚇人玩的……實際上,它們也有自己的一份生命尊嚴。
仔細想一想,你能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你會發現它們的「胳膊腿兒」都是以關節與軀體相連的。
關節的出現,是一項了不起的進化成就。在此之前,雖然有很多無脊椎動物進化出了學名為附肢的「胳膊腿兒」,可在生物學家的眼裡,那充其量只是皮膚的突起,太低等了。例如,環節動物門中沙蠶的疣足,以及軟體動物門中魷魚和烏賊的腕足,都可以說是原始的復附肢。假如你仔細觀察蜘蛛或者蜻蜓的附肢,你會發現,它們的「胳膊腿兒」也和人類的上下肢一樣是分節的。這就是節肢動物門名字的由來。
但是,節肢動物最了不起的「武藝」在於「露骨」。
吃螃蟹、大蝦的時候,我們習慣了說剝蟹殼、蝦殼,似乎我們剝去的是蝦蟹的「皮膚」。實際上,剝去的是蝦蟹的外骨骼。這才是真正的「露骨」!
像建大樓時用水泥把鋼筋包裹在裡面一樣,人類、魚、蛇等這些脊椎動物的骨骼,都是深藏在了身體內部,加以肌肉依附,皮膚包裹,是「肉包骨」。而節肢動物的骨骼,則是像皮膚一樣位於身體最表面,像個袋子一樣把身體和肌肉裝起來,是「骨包肉」。這樣豈不是太容易骨折了?落後!
先進與落後要看和誰比。和蚯蚓比、線蟲比、扇貝比,外骨骼就是了不起的進步。之前,無脊椎動物只能匍匐在陸地上;現在,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撐起身體。之前,無脊椎動物不能離開潮溼的環境,否則就會變成動物乾屍;現在,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可以防止體內水分過分蒸發。有了外骨骼這層鎧甲,太陽曬不成肉乾,雨水泡不成氣球,節肢動物從此不再怕風吹日曬及雨淋。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節肢動物從此開始大膽地在陸地和天空自由地探索。
憑藉著突破性的「關節」以及「骨包肉」技術,節肢動物門成為動物界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豪門」,約有100多萬種,佔到動物總數的80%以上。並且還佔據了天空、陸地和海洋,甚至動植物體內都是它們的生存場所。真是剽悍的生活無需解釋!
節肢動物的外骨骼,本質上還是以上皮細胞為主體。一般分為三層:
最外一層是防水的薄薄的上表皮,防止體外水分滲入和體內水分的蒸發;
上表皮下面是堅硬的外表皮,支撐起身體;
再往裡,就是厚厚的富有彈性的內表皮,貼著身體。
但是外骨骼這樣堅硬的鎧甲,依然會造成行動不便。於是節肢動物又將這三層表皮向身體內部摺疊延伸,形成各種各樣的凹陷,形成「內骨骼」,讓肌肉和身體有更多的機會和皮膚掛鈎,這樣「鎧甲」會變得更加合身。
吃螃蟹或者蝦時,在螃蟹腿外殼和蝦殼的內側,時常看到一些半截的「小隔斷」,這就是它們的內骨骼。
外骨骼這套節肢動物的「鎧甲」和我們人類的衣服一樣,不會隨著身體的長大,自己長大。所以節肢動物要定期地「換衣服」,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蛻皮。
但是舊衣服也不是那麼好脫去的。節肢動物此刻還有武林秘笈。為了擺脫舊皮,在水中生活的節肢動物會讓大量的水進入身體,而在陸地生活的則會讓大量的空氣進入身體,儘可能地把身體脹大成水球或者氣球。這個時候,節肢動物的血壓會急劇增高,導致身體上的蛻皮線破裂,然後就可以將黏在身上的舊外骨骼脫掉了!血壓高,也不全是壞事!
不過,嚴重不建議你們運動後脫不下汗黏在身上的衣服時採用此法,不管你是剪破衣服還是服用升壓藥。
(蛻下來的螃蟹殼和蝦殼,顏值還滿高)
蛻皮時期的節肢動物,失去了外骨骼的保護,非常柔弱,很容易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所以它們事先都會尋找隱秘的場所,以便「閉關修煉」。蛻皮後,肌肉和新的外骨骼一時半會兒還建立不起緊密的連接,往往肉動皮不動,行動不方便。蛻皮期間,節肢動物的意外死亡非常多。假如有家動物壽險公司,那麼這段時間的意外傷害保險應該是個熱門的險種。
昆蟲和蜘蛛都是節肢動物門的一員。蛻皮和昆蟲發育中的完全變態以及不完全變態是兩回事。蛻皮只發生昆蟲的幼年。兩種變態方式是昆蟲從「小孩」長成「大人」的必備儀式。蛻皮卻是昆蟲「小娃娃」在不停地換尺碼更大一號的童裝。
(左圖:蠶蛻皮的過程 右圖:蠶化蛹為蛾的變態反應)
雖然和脊椎動物比起來,節肢動物門的這些生存策略顯得很低級,但是比起很多無脊椎動物,它們確實是很努力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它們「露骨」的小日子仍是蠻滋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