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尾牙有什麼講究和忌諱(談談閩南的尾牙)
2023-05-23 17:02:36 1
拜土地、做刈包、包潤餅、犒賞員工,閩南一帶家庭、企業裡的「尾牙」活動在今天仍然保持著不變的古老習俗;另一方面,這個於民間流傳多年的風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在悄然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拜「土地公」期盼來年平安興隆
閩南人重視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做「頭牙」,以及在十二月十六做「尾牙」。二月初二是「社日」土地神的紀念日,是一年的第一次「做牙」,被認為是頭牙;十二月十六,則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
閩南人過「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後,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民俗專家黃炳元先生回憶小時候一家人過尾牙的情景,「當天還沒亮,人們就開始殺雞宰豬、蒸刈包、蒸年糕,忙得不亦樂乎」。由於閩南各個地區風俗並非完全相同,祭拜所用供品也就有所不同,但在這個比較重大的祭祀活動上,傳統供品中一定要有「三牲」和「五果」。
為什麼要供奉「三牲」和「五果」呢?以前,泉州家家都有養雞養豬的習慣。雞,有象徵家,團圓之意。「雞」和「基」諧音,「建基」就是「建家」。泉州很看重家的意義:魚,象徵年年有餘;豬,和雞一樣象徵家,喻指六畜興旺,人丁興旺、家庭滿眷。另外,由於佛教吃素禁殺生,信佛的人就用麵粉做成「三牲」的模樣來供奉、祭拜。「五果」象徵著金、木、水、火、土,比喻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些供品中,雞和豬是必不可少的。
當各種食物都準備好後,人們就在土地公神像面前加一張長桌子,把豐盛的貢品擺好。供奉的食物順序也很講究,一般在桌子最前方放一壺酒,並排三個小酒杯,杯子中斟滿酒。接下去是雞、魚、豬「三牲」和「五果」,最後才是其他的食物。
通常祭拜者都是一家中地位比較高的或年紀比較年長的,在家中有威望的人。祭拜前,祭拜者站在中間,面對土地神鞠躬或磕頭,點一炷香插在神像前,說一些吉利的話語,請土地神享用供品,然後站到一邊。香的燃燒表示土地公在享用貢品,一家人須靜靜站在兩邊,不允許大聲說話和走來走去。尤其不能站在供品的中央,這是大不敬的。
待香燃燒大半後,祭拜者就再次企求土地爺保佑一家平平安安,生意興隆等等。然後開始燒金紙,放鞭炮。燒的金紙越多越好,鞭炮也是越多越好,越大串越好。一來是各家各戶要祭祀「土地公」,再者商家老闆們也要置辦宴席招待辛苦一年的夥計、學徒。
尾牙宴中的雞頭隱喻
以前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僱主將要解聘任何員工,則以雞頭相向,假如被免職的不只一人則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被「辭頭路」者。凡是尾牙雞頭所指員工,即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假如僱主不想解聘任何員工,則將雞頭朝向自己或將雞頭拿掉以示全體慰留。至於尾牙辭退員工為何要以雞頭相向表示,可能因為雞在閩南語中「加」近音,有多出來之意,在尾牙時則以雞頭所指表示多餘之人,應自行離職。
「尾牙」發展到今天,即便宴上有白斬雞,也不再含有辭退工人的隱喻,企業已將它發展成年終激勵員工的一種企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