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英什麼意思(英相下臺日相被刺)
2023-05-24 04:04:37 2
這兩天在接連發生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下臺的事情後,周圍關於「三戰來臨」的聲音已經可以用不絕於耳來形容了。
事實上,歷史雖然總是在重演,但情景不會完全一樣。
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作為世界主宰的英國國力衰退,新興國家國力強盛開始挑戰老牌強國。而現在的美國雖然也面臨絕對優勢在縮小的情況,但和一戰時英國面臨的情況有極大的不同。
在福建艦下水後,許多人評價中國的海軍實力已經達到世界第二的水平,無論這個觀點是否正確,但有一點毋庸置疑的是,當前世界海軍的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來,都打不過第一名。
當前美國的經濟及軍事地位相較於任何國家均擁有絕對優勢,因此短期之內不具備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拳頭上能比美國大的情況——因為打不過,也耗不起。
此外,英國政局不穩已經不是才發生的事,早在上任首相德蕾莎·梅伊執政期間,就分別被自己所在的保守黨內部發起過不信任投票,同時反對黨工黨也曾發起過對德蕾莎·梅伊政府的不信任投票,雖然均險勝過關,但德蕾莎·梅伊親自操刀的三次脫歐方案均沒能成功。
更何況,今天的英國和百年前的英國絲毫不具備可比性。
東歐的戰爭也不太一樣,百年前東歐的火藥桶來自於沙皇俄國與奧匈帝國,而彼時這兩個國家均樂於吞併他國領土,十分好戰。
今天的俄烏衝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北約東擴,烏克蘭的演員政權瘋狂想加入歐盟和北約,把槍口進一步放到俄羅斯的家門口。也就是說衝突本質上是現在的世界第一國的強勢導致的,而不是衰退導致的。
而今年若不是通脹大年,能源上行周期來臨,俄羅斯也不具備對烏克蘭開火的經濟基礎。
日本的情況當然也有一定的區別。彼時被刺殺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主導發起了侵略韓戰以及中日甲午戰爭,是在領導一個世界軍事強國的日本的情況下被刺,而且伊藤博文生於明治年間,是明治維新時代接受了當時最為先進的「尊王攘夷」思想的維新志士,是明治維新的元老級人物。
而安倍晉三雖然出生於戰後的日本,也是廣場協議後,30年來最有變革精神的首相,但當前並非現任首相,日本的經濟在安倍經濟學下雖然有所長進,但依然在泥潭中。若沒有刺殺事件,或許有可能在未來再次當選,但類比伊藤博文顯然並不匹配。
當下安倍晉三推動了多年的日本修憲依然未通過,日本的軍隊並不具備對外侵略的能力以及法律基礎,更不要說有能力在這個時候打擊近鄰中國與朝鮮,本質上依然是個「自衛隊」。
此外,把當前情況類比一戰的最大問題還不是上述的缺漏,而是忽略了當前和一戰最大的技術鴻溝——核武器與網際網路。
我們都看得出來,北約軍事實力雖然遠勝俄羅斯,但北約卻不敢貿然參戰,而看起來實力較弱,也沒有強勢盟國提供軍備後勤支持的俄羅斯也不會害怕北約,有信心極端情況魚死網破。
這本質上的原因就是核武器。
雖然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俄羅斯毫無和北約開戰的勝算,但一旦進入絕境,俄羅斯的核武器足以把歐洲和美國炸個遍。
核彈頭主要由中遠程彈道飛彈及洲際彈道飛彈搭載,而目前有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的國家,只有中國和美國兩個。並且美國的中段反導實驗當前也無法保證百分百成功,2001-2008年的實驗中,47次成功了37次。而後段攔截風險巨大,難度更高,而且攔截下來的核武器會落在本國境內。
而俄羅斯擁有的核彈頭數量,最少的說法都一共有4400多枚核彈頭。因此,核武器一旦大規模丟出來,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保證全身而退。
此外,網際網路的出現是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反戰工具。
在海灣戰爭期間,有學者做過一個統計,每一個戰死的美軍士兵,其死亡對其他人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的情緒影響約100人左右,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會更容易受到網絡傳播的信息影響,因而大規模戰爭帶來的反戰情緒和對政府的不滿情緒無疑會是空前之大。
而在輿論戰層面,網際網路也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分裂他人之國,在當下的網際網路輿論戰已經可見端倪,這將進一步減少熱戰的必要性。
因此,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要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難度十分巨大,要爆發一戰那樣有31個國家和地區,二戰那樣有60個國家和地區,高達20億人被捲入戰爭的情況,也很難。
所以,我們沒必要過於擔心當前爆發「三戰」,就算三戰爆發,那很可能已經不會是大規模的熱戰,而是「斬首行動」 網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