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來勢洶洶怎麼古語形容(颱風一個出口轉內銷)
2023-05-14 17:05:19 1
《唐字音英語》內頁「颶風」一詞,清末莫文暢編的一本教粵人學習英語的課本,對所選的常用廣州口語詞,用粵語標註英語讀音
《三國志》裡「風舊」一詞
《南越志》裡「颶風」一詞
我國沿海地區幾乎每年都要遭受颱風襲擊,其中以廣東為最。據統計,1949年-1988年40年間,登陸廣東的颱風共計223次,平均每年5.6次,最多的1952年達10次。
廣東瀕臨南海,所處緯度低,又面臨熱帶海洋,深受季風影響,太平洋赤道氣團和熱帶氣團在此停留較久。所以,廣東每年都受颱風侵擾,尤以7、8、9等三個月為多,稱為「颱風季節」。今年6月份來臨的強颱風「艾雲尼」以及最近遭遇的超強颱風「山竹」,來勢之猛,讓人無不深感懼畏。
眾所周知,「颱風」是英語Typhoon的音譯詞。颱風指發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熱帶氣旋,廣東就處在這個地理位置上;英國是位於大西洋的一個島國,不發生熱帶海洋風暴,粵人何以要遠水遠路跑到英國借個Typhoon來呢?
對這個年年相遇的自然現象,粵人從不缺詞語,有「颶風」、「大風」和「風舊」等指稱,還有近百年才有的「颱風」,那是中外文化相互碰撞後產生的結果。
一、「颶風」最早出現在1600年前的南朝
目前能追溯的「颶風」的最早出處,是南朝劉宋(420-479)沈懷遠的《南越志》。記:「熙安間多颶風。颶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作者是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因犯事被長期流徙廣州,對南越之事頗為諳熟,故寫有此書,距今大約1600年之久。
熙安是劉宋時廣州南海郡領縣。根據記載,「颶風」有兩義:其一,風力強大猛烈,風向多變,不分東、西、南、北;其二,颶者,懼也;颶風即「懼風」,讓人深感恐懼。颶風大可掀山簸海而訇哮不止,勢極猛烈不可言狀,確實恐怖至極。
廣州經常遭遇颶風,其風之強讓人記憶深刻,所以,文獻記載也多。如唐代李肇(?-854)在《唐國史補》記:「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根據《廣東圖說》記載,香山(今中山)井澳,「一名仙女澳,宋景炎中帝舟航海嘗遇颶風於此。」
粵地「颶風」災害,有大量史料為證,宋朝的史籍就有如下記載——
宋開寶八年(975)「十月,廣州颶風起,一晝夜雨水二丈餘,海為之漲,漂失舟楫。」
宋紹聖元年(1094)南海「秋七月,颶風三日。」
宋淳祐五年(1245)香山「夏五月晦,颶風大作,夜潮不得退,復駕晝潮沓之,淫潦暴至,瀕海室廬俱在四尺,民多溺死。」
「颶風」也作「風颶」,清朝和民國的史籍就曾大量出現「風颶」這個詞——
清《夜譚隨錄》:「買舟南下,於道上忽遇風颶,舟覆,人盡溺。」
清康熙七年(1668),澄海「夏五月,秋七月,風颶連發。」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廣州府「八月,廣州風颶。」
民國十九年(1930),開平「7月22日,大風颶。」
可見,「颶風」和「風颶」兩詞相同。一般「颶風」較為多用。「颶風」風力至強,風勢至猛,說白了也就是大風。因此,「颶風」也說「大風」。廣州話至今仍說「打大風」。史料上自然也用「大風」——
唐貞元十四年(798),「八月癸未,廣州大風,壞屋覆舟。」
清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初二,肇慶大風,破千船,溺數萬人,新橋下蕩田禾百餘頃。」
清康熙十六年(1677),順德「秋八月二十日夜,大風起,暴雨隨之,拔木髮屋,壞民居無數,三日夜始止。」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高州府「秋八月,大風,拔木髮屋,池魚上飛。」
大風往往引發水災,「水災」廣州話說「大水」,鬧水災是「發大水」——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廣州府、番禺、南海等地「夏四月,大風,大水。」
由史料可見,有關「颶風」的最早記載,發生在粵地;除了「颶風」,還有「風颶」和「大風」,都是同一自然現象的指稱。
二、颶風以「鐵颶」最為兇猛
「颶風」還可單說作「颶」。唐代劉恂曾在唐昭宗(889-904)時出任廣州司馬,後居南海而作《嶺表錄異》,其中有記:「夏秋多惡風,彼人謂之颶。」「颶」即「颶風」。
史料上單用「颶」的記載也很多——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南海「八月十二日,颶。九月十八日,又颶,田禾半壞。」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順德「秋八月初三日(8月31日)夜,颶。九月二十三日(10月19日)夜,又颶,勢尤烈。俱髮屋拔樹,覆舟無算。」
清鹹豐九年(1859),南海「六月二十一日,颶。七月十八日,又颶。八月初二日,又颶;十一日,又颶。九月十一日,又颶。俱有傷物。」
上例的南海,從農曆六月到九月,連續四次颶風,可見其頻率之高。
「颶」可組成不少詞語。例如:預兆颶風將至的雲暈,形似虹霓,粵人說「風颶躉」,也就是常見於文獻的「颶母」。據《唐國史補》記:「颶風將至,則多虹蜺,名曰颶母」。宋餘靖《和董職方見示〈初到番禺詩〉》:「客聽潮雞迷早夜,人瞻颶母識陰晴。」自註:「颶風欲至,西黑雲起,謂之颶母。」
清代粵人亦有詞云:「漁家能識射工影,旅客尤愁颶母風」。後亦自註:「南海秋夏之交,雲物有暈如虹者,謂之『颶母』,必有大烈風發,日午至夜止。僕屋僵樹,飄瓦掀舟。」「颶母」還見於其他史料。例如:明嘉靖二年(1523年),香山「忽颶母亙天,大風,拔木摧屋,縣學欞星門毀。」
颶風引起的海潮叫「颶潮」。颶風以「鐵颶」為大,無堅不摧,故曰「鐵」;能讓掃過之處蕩滌得片甲不留的稱「掃地颶」——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定安「八月,鐵颶,壞屋拔木。」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會同颶風連續登陸,「大堂內衙儒學東西兩齋及廟宇民房,片瓦寸木無存,壓死人丁無數,自颶風以來未有也,俗謂之掃地颶。」
清《澳門紀略》記瀕海之民按節序以「颶」命名,從正月到十二月,有接神颶、玉皇颶、三官颶、龍神颶、白須颶、春期颶、觀音颶、真武颶、天后颶、白龍颶……西嶽颶、掃塵颶和火盆颶,等等,「颶」詞語多達四十餘條。
可見,當年的「颶」在粵地非常活躍,使用多,組詞也多。
三、「風舊」從廣州口語中消失的時間並不長
「舊風」最早見於《三國志·吳志》:「蒼梧、南海,歲有舊風障氣之害,風則折木,飛砂轉石,氣則霧鬱,飛鳥不經。」蒼梧和南海都是嶺南之地,都有「舊風」和「瘴氣」。這裡的「舊風」何義?
廣東番禺人屈大均(1630-1696)的《廣東新語》有解:「南海歲有舊風,亦曰風舊,蓋颶風也。」表明「舊風」也說「風舊」,跟「颶風」同義。但粵語以說「風舊」為常。
「颶風」的同義詞「風舊」,舊,不表示陳舊義,它只是記錄廣州口語的一個同音字。原寫「舊」,後簡化為「舊」,廣州人再加上一「口」,俗寫作「口舊」。另也有寫成另一個同音字「倃」。故筆者所見此詞有「風舊」、「風口舊」和「風倃」三種寫法。例如:明代成化九年(1473)的《廣州志》就記「風舊」。
由於《三國志》的注者不清楚「風舊」是粵地的詞語,認為是「舊」是「暴」之誤,應該寫「風暴」。其實,「風舊」無誤,它就保留在粵人口語裡,完全可以為之佐證。
明代的廣州還流傳一則天氣諺語:「六月無閒北」。當時的粵人認為,但凡農曆六月吹刮北風,是必有颶風之兆,不能等閒視之。此時的北風叫「正風舊」;東風叫「左風舊」。但風力最強勁的「風舊」仍稱「鐵颶」。
「風舊」一詞,仍見記於民國縣誌。如民國十八年(1929)《順德縣誌》記順德方言:「謂太陽曰熱頭,颶風曰風舊。風舊,即颶風。」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出版的廣州話工具書,如《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和《廣州方言詞典》等,都還收錄了「風舊」和相關詞語。如打風舊(刮颱風)、風舊尾(颱風將過)和風舊躉(颱風的雲團)。當年筆者曾調查過一些七八十多歲的老人,他們仍記得這個古老的方言詞,也非常驚訝筆者從何知道「風舊」的?因為廣州口語已經不說了。
四、李鴻章是較早使用「颱風」一詞的中國內地人
英國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可能產生熱帶海洋風暴,所以,Typhoon一詞是從粵語「大風」音譯過去的。漢語的「颱風」是英語Typhoon的音譯詞。
英國人羅伯特·馬禮遜是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精通漢語,編了一本《廣東省土話字彙》(1828年),在「大風」一詞後標註了粵音「大風tai fung」。顯而易見,英語的Typhoon和粵音完全能夠對應。所以,馬禮遜當年就已推斷英文Typhoon的詞源(the origin of Ty-phon)可能是粵語的「大風」。
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在談及不同語言的詞語借來借去時,就舉「颱風」為例——
廣東話「大風」念daay-fong,後來用到海上特別的一種大風,外國叫它typhoon,中國人又拿它當外國話來半音半譯叫「颱風」,並且還造了一個不見《康熙字典》的「颱」字 。
「海上特別一種風」即「熱帶海洋風暴」。馬禮遜按英國人模擬粵語的發音,把「大風」標讀為「tai fung」,趙先生的標註「daay-fong」才是準確的。詞首字母一個是「t」,一個是「d」。所以,借出的「大風」,借入就成了「颱風」。趙先生說的生造字「颱」,在大陸的粵語區並不流行。
英語借用廣州話的「大風」,應該和清朝時英國來華貿易的歷史有關。清政府1757年實行廣州一口通商之後,全國的對外貿易均集中在廣州一地。當時的中外貿易,貨物運輸主要是利用海運航線,而外國商船又以英國商船佔多數。
廣東瀕臨南海,時常發生的熱帶海洋風暴帶來的狂風巨浪,對海運構成極大威脅,人們不得不關注天氣。因此,英國人在對華貿易交往中借用粵語「大風」一詞是很自然的事情。借用之後音譯為「Typhoon」,漢語倒借回來音譯為「颱風」,一出一入,詞的讀音、字形都發生了變化,「颱風」一詞的來源也就變得模糊了。
「颱風」何時進入漢語書面語的呢?目前筆者所能看到的最早記錄見下——
清同治三年(1864),香港的一篇的報導:「7月16日,颱風,維多利亞山頂上大風風力十二級,風向東。」
清同治六年(1867),香港「9月1日(八月初四日),颱風。」
這裡插一趣事。據鄭曦原的《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所記:1896年,大清帝國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結束歐洲訪問後,繼續到美國紐約訪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有記者問:美國有什麼使您最感興趣的呢?李鴻章的回答有這麼一段話:
最使我感到驚訝的是20層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樓,我在清國和歐洲都從沒見過這種高樓。……大清國不能建這麼高的樓房,因為颱風會很快把它們吹倒。
李鴻章的話用了「颱風」。他的私人醫生馬克(Dr. Mak)還專門解釋了「颱風」的意思是大風(meaning great wind)。看來,李鴻章可能是我國較早使用「颱風」一詞的人。
我國科學家竺可楨也是較早使用「颱風」的學者。他在論文《去秋江浙濱海之兩颱風》裡寫道:
「颱風實為風暴之一種,時出沒於日本、臺灣、呂宋諸島間,亦間有達我國濱海各省者。以其風力之猛,降雨之驟著於世。」
該論文收入1922年出版的《史地學報》。
對於廣東常見的熱帶風暴,粵地有過颶、颶風和風颶、風舊和舊風以及大風等豐富的詞語,它們早就在1600年前記入漢語古籍,是歷史久遠的漢語詞。有人認為漢語本無指稱熱帶風暴的詞語,只好從外語「借入」,但大量的史實證明,漢語根本無需從外語「借入」,相反,「颱風」的語源來自粵語,而不是通過從希臘語借入阿拉伯語,再傳入印度語這樣所謂的傳播鏈條進入漢語的。
如今「颱風」已是人們所熟知的氣象預報熱帶海洋風暴的專門詞語,原用的漢語詞「颶風」已挪作「他用」,指大西洋西部的熱帶氣旋;「風颶」至今仍保留在粵語區的高明話、鶴山話;「風舊」已經消失,唯有「大風」仍在口語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