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結婚和現代結婚有什麼不同(古人的娶親VS現代人的婚禮)
2023-05-14 10:23:26
古代結婚難嗎?
《笑林文記》裡有這樣一個段子:古時候有一個窮小子,天天為生計發愁。鄰居就打趣他說:「你只要找媒婆說道說道就好了。」窮小子不解地問:「難道媒婆有什麼能讓我飛黃騰達的偏方嗎?」鄰居笑著說:無論多窮的人,經媒婆的嘴一誇就發跡了!
這啥用這一段作為開頭呢?因為今天要說的是,古代怎麼結婚的!
《禮記》中記載了婚禮程序的六個步驟,稱為婚姻六禮,這六禮分別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都是些啥意思呢?往下看:
第一道程序,納彩。類似於現代人的求婚,分為兩步,先提親,後納彩。古代不是自由戀愛,求婚(提親)不需要情侶雙方出面,有媒婆和家人就夠了。(這就對上了開頭咱們說的那個段子,因為媒婆有三寸不爛之舌),之後就是納彩了,納彩的「彩」和今天的彩禮是一個意思,但不是正式的彩禮,只能算作是見面禮吧。
古代納彩一般送大雁。為何是大雁呢?說法不一:第一個說法是,「木落南翔,冰伴北祖」,是一種順乎陰陽往來的動物,象徵陰陽之意;另一個說法是認為大雁代表對忠貞的追求。如果沒有大雁的話,古人會用鵝來代替,古人把鵝看作家雁。
第二道程序,問名。是託媒人去問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有的朋友可能會問,不就是一個名字嗎?還用找人去打聽?可不要小看古代女子的名字,未婚女子的名字只有家人知道,對外是絕對保密的,即使在家,家人也只是呼喚其小名,估計就是為了保密大名。對於問生辰八字,是因為古人很迷信,問八字是為了找人佔卜一下,看一對佳人的八字是否合拍。其實不光古代人,我們現代人不也一樣?
第三道程序,納吉。也就是對這門親事再次進行確認,意味著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你,也叫「訂盟」,其實質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訂婚」。
第四道程序,納徵。就是男方家給女方家送聘禮,現代人也叫給彩禮。按照古法,彩禮一般有三類:一是「玄縹」,就是用深紅和淺紅兩種顏色組成的衣物;二是「束帛」,五匹為一束,意思就是送去五匹長的帛;三是「儷皮」,就是成雙的鹿皮。當然了,這也和古代有經濟有關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家基本不送東西了,都改送錢了呢!
有個小故事和大家分享:蘇軾的弟弟蘇轍,為了給女兒置辦嫁妝,特意賣了他在河南新鄉購置的一塊好地,湊了「九千四百緡」錢嫁女,他在日記中說這是「破家嫁女」。9400貫是現代的多少人民幣呢?宋朝一貫錢相當於人民幣800元,也就是說蘇轍給女兒置辦的嫁妝折合成今天700萬元左右!
好了,接著說第五道程序,「請期」。就是男方家擇定婚禮的日期,備禮告知女方家,並徵得其同意,民間俗稱「提日子」。
第六道程序,「迎親」,即我們今天常說的婚禮儀式。雖然儀式總是在變化,但是無論怎麼變,無非兩類環節,第一類是家庭關係的確認,比如新婦在男家的「認大小」「斟酒」「獻茶」等。另一類是對新人們的祝願,如「獻四喜湯」「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晉禮」等。
所以,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結婚都是一件頭等難的大事!說到這,那你還嫁不嫁!
我是藝澍@藝澍的藝術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聊聊幾百年前……談談幾百年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