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槐歲月的記憶(八百裡沂蒙槐飄香之大槐樹下)
2023-05-14 07:30:30 1
我們沂南1200多個自然村中,立村時間在明之後的有1050多,也就是說元之前的村莊只佔百分之十三。筆者閱讀過的大多數家譜族譜,一般都上溯到明初就嘎然而止了。但你不能說,有明之前,我們沂南就是一個僅僅只有百多個村子的蠻荒之地,恰恰相反,我們這片古老的陽都大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曾一度繁盛。也就是說,蒙元這一朝代,似乎隔斷了家族的脈落和傳承,我們的文明記憶好像喝大了一場酒,斷了片子,讓我們重拾酒醒後的第一個映像,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鵲窩。
這場酒還得從蒙元說起,來自蠻荒草原的統治者入主中原之後,除了屠殺漢民、圈禁土地之外,還對漢族傳統文化實施了野蠻地摧殘和撕裂,重點是在文化層面上極力打擊賴以支撐漢文明架構的儒學體系,「八娼、九儒、十丐」的階級論,惡意把讀書人排在娼妓之後;在倫理上,他們享受著可恥的初夜權,剝奪了漢人的姓名權,比如明太祖造反前叫朱重八,意思是生他的時候他父母年齡相加是88歲,元璋是他參加民族和自身解放革命鬥爭後起的名。可以想見,那個時候我們的漢人活得如同現在養殖廠的豬牛,耳朵上打個編號,任人宰割。那時估計元政府也不允許私修家譜,修出來也沒法看,一頁頁、一行行全是48、29,不堪入目。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元的統治維持了幾十年,就被朱88為首的造反派推翻了。以徐達為首、常遇春為副的北伐軍首戰目標就是老益都路暨山東青州府(沂南多屬這一塊),這兒是元大都的南大門,陽都大地遭受了的第一遍戰火洗劫。明立之後,我們這又鬧起農民起義,洪武帝的政策和蔣介石差不多,那是「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人」,咱這個地界據說是連殺三遍,並且終洪武一朝,對山東的災荒基本沒有過救濟或稅負的寬免。這還不算,到了靖難之變,我們山東人又咬著牙和朱老四對抗,南北拉鋸,反覆折騰,陽都大地十室九空,多數村落早無人煙。怎麼辦?移民呀!從哪裡移,山西、河北和雲南,其中最多的是幾乎未經戰亂、人口繁密的山西。
廣濟寺大槐樹
這次移民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移民,出晉入魯前,移民多集中在晉南洪洞廣濟寺統一辦理遷徙手續。「窮家難捨、舊土難離」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何況這次是遠徒千裡,「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宗同姓還不得遷往一地,骨肉分離,那份割捨、那份悽慘,那份痛徹、那份激憤是可想而知的,為防止反抗和逃離,移民統一編隊「械繫」押解上路,這「去去千裡煙波」,何日回故土,何地是故鄉?由於元時人無名、死無墳、葬無碑、村無志、家無譜,不好準確地計量自家的坐標,回首望見的,只有廣濟寺那棵「七庹零一媳婦」的大槐樹,和大槐樹上累累的老鵲窩,以及大槐樹上空盤旋鳴叫的老鵲。「古槐有情人無情,老鵲有窩人無家」,最後的一瞥,成為了永恆,大槐樹和老鶴窩也就成了他們對故鄉的最後標記,永久地刻印在移民的靈魂,成為當今億萬漢人家國記憶的第一幕。
布稻囤張永安的先人就在這移民的隊伍裡,他們家世代行醫,在晉中開著個「慈濟」藥鋪,熟悉各種本草藥性。在廣濟寺大槐樹底下,他悄悄地拾起一串槐角,放在衣袋裡,這串槐角,隨他出山西、穿河南、進山東,安家之後,先把大槐樹的一粒槐角種植下來,讓故鄉的種子在新家園重新發芽。張家後人不斷開枝散葉,從泰安再往東,到蘭山,到沂水,有一枝到了沂水南鄉寨子河畔的布稻囤,把大槐樹的種子種在了這裡,也把大槐樹的魂也帶到這裡。布稻囤村裡那棵五百年的國槐,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嫡生,其葉青青,悠悠久矣!為了寄託對故土的情思,對根脈的依戀,張氏族人每年都會採摘國槐種子,種植在各家的門前院內,整個布稻囤,槐蔭百年,「春季槐花香,夏來槐米豔,秋風霜到鈴鐺響」,風景出了名的漂亮。
但布稻囤人廣植國槐可不是單純為了好看,是為了那份情懷,那份寄託。張家的祖先在山西的時候,每到冬季,還得是交了九的時候,把國槐樹上的槐角採摘下來,經過晾曬炒制,加工成一種具有保健作用的茶,對咽喉腫痛、腹瀉便血的患者,開包槐角茶準好。到了布稻囤,這個傳統沿襲了下了,到了乾隆年間,傳到了張永安這一輩,由於他讀過私塾,研究過醫學,他根據槐角的藥性便涼的特點,為了增強人群的適應性,在炒制過程中,加入蜂蜜、紅棗等多種配方,又提煉出特殊工藝,口感上少了藥味多了香味,使得沒有病痛的正常人也能天天飲用,成為一種地產的茶飲料。內地到青口鹽路就穿布稻囤大槐樹下而過,張家人便在大槐下設了個國槐茶攤,東來西往的客商,見多識廣,什麼茶沒喝過,就是不知道國槐還能做茶,喝了後神清氣爽,一路的奔波之火頓消,連喝三大碗還不解氣,臨起身還買三大包捎著,走了幾步回過身來:「忘了問,這茶什麼旗號?」「老鵲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