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年發展成就總結(安徽十年磨一劍)
2023-05-14 07:29:54 2
航拍馬鞍山市濱江公園。資料圖片
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通信京滬幹線總控中心,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正在監控大屏前工作。張大崗攝/光明圖片
【奮進新徵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跨越】
仲夏,江淮大地一片欣欣向榮。
合肥「科學島」上,「人造太陽」不斷刷新著紀錄;太和淙祥小麥科技專家大院裡,種糧大戶徐淙祥喜迎又一年豐收;舒城黃河村「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餐廳裡,老人們享用著可口的飯菜,滿臉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次考察安徽,為江淮大地發展錨定出路;十年巨變,六千萬江淮兒女謹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安徽見行動」,砥礪前行。
2018年,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徽從長三角昔日的「旁聽生」變成了「正式生」:從協同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到中科大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機構合作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從推進滬蘇浙城市結對幫扶皖北,到推動合肥、南京兩大都市圈協同發展,加速省際毗鄰區建設;從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成功獲批,到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組建成立……
這是今天的安徽,一個闊步走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的安徽。2021年,安徽GDP首破4萬億元大關,昂首邁入全國前十。
十年磨一劍,霜刃把示君。安徽,趕上來了!
亮劍,科創勢頭猛
「概括安徽的製造業要用三句話,快速增長的體量、高新產業的引領、科技創新的底蘊。」近期,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清憲做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對話》節目,「解碼」安徽省何以成為「製造業強省」。
2021年,安徽製造業GDP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位列全國第十。十年一瞬,安徽怎麼出落得如此有風採?「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安徽最大的『勢』。高鐵四通八達、高端人才集聚、土地及生活成本等相對較低,加劇了高端製造業向安徽快速聚攏。」王清憲談道。
新興產業不斷壯大的「頂梁柱」,是科技創新。10年來,安徽全社會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已躋身全國前十。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安徽可謂卯足了勁兒。
事實證明,錢花到了刀刃上。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達成「量子計算優越性」的「九章二號」「祖衝之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實現千秒級長脈衝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的「人造太陽」……還有氫能燃料電池發動機、高剛高精密減速機,等等,10年來,一大批重大科創成果相繼在安徽問世。
越來越「聰明」的安徽背後,是越來越「勤奮」的安徽。「去年,安徽省政府領導班子一共會見了550多批次、5075名企業家,平均每天見10多位。」王清憲介紹。
「不要東奔西走,就在安徽幹到底!」安徽把蔚來汽車從「ICU」裡搶救了回來,對蔚來在安徽的「未來」,CEO李斌信心滿懷。
底氣,江淮倉廩實
「10多年過去了,沒想到還記得我這個老農民!」接過的回信,安徽太和「種糧能手」徐淙祥激動不已。
10年間,老徐家的小麥從平均畝產超700公斤,一步一個臺階,終於在今年實現歷史性跨越。「阜航麥1號」平均畝產811.29公斤,「皖墾麥22」平均畝產818.52公斤,雙雙突破800公斤大關!
「有個老專家到俺家地裡看過,說『我走過很多地方,沒見過這麼好的小麥,不是一般的好,是特別好、非常好、實實在在的好!』咋這麼好?還是政策好、品種好、科技好!少一個『好』,那都好不了!」老徐告訴記者。
老徐口中的「好政策」,就是安徽實施的「兩強一增」行動,即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全國5個糧食淨調出大省之一,安徽「十年如一日」,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頭等大事;「十年磨一劍」,通過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全國率先完成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9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截至2021年,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510萬畝。
「2021年,安徽糧食播種面積超1億畝,其中優質專用糧食播種面積500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實現『十八連豐』。」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製造業強省」成色更足的安徽,「農業強省」底色不變。端穩「中國飯碗」,安徽有底氣、有實力、夠努力。
民生,紓解百姓憂
暑氣漸盛,大灣漂流也熱鬧了起來。「去年有3萬人來,希望今年有10萬!」大灣漂流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昭期盼。
10年裡,安徽金寨大灣村從籍籍無名的貧困村,華麗轉身成為聞名遐邇的鄉村旅遊示範村,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標本」之一。
2016年4月,來到大灣村,在貧困戶陳澤申家的小院裡,與當地幹群圍坐在一起,共商脫貧攻堅大計。當時,大灣村貧困發生率超過20%,村集體收入「掛零」多年。
如今,大灣村早已整村「摘帽」,村集體收入突破160萬元。「大灣做對了什麼?我想,黨的好政策是先導,選對了茶產業和旅遊產業兩手抓是關鍵,老區人民一心向黨、吃苦耐勞的精神是軟實力。」大灣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餘靜說。
2020年,安徽全省4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北地區及沿淮行蓄洪區區域性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脫貧攻堅的「上半篇」完美收官,鄉村振興的「下半篇」正式開啟。
最深厚的根基在人民。10年來,安徽始終積極回應民生之盼,各級財政累計安排民生領域相關支出4.9萬億元,在農村公路建設裡程、棚戶區改造套數、農村危房改造戶數、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等方面位居全國前列。
「老孟,這兩天這麼熱,也沒聞到藍藻味,多虧你們!」最近,鄰居的一句話,讓巢湖藍藻深井處理裝置運維責任人孟凡周深感振奮。
巢湖,是「大湖名城」合肥最好的名片。可藍藻帶來的異味,多年來深深困擾著周邊群眾。去年,合肥將治理藍藻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一場轟轟烈烈的藍藻防控攻堅戰打響了。
通過持續治理,巢湖平均水質由2015年的劣Ⅴ類轉為Ⅳ類,「讓群眾聞到變化、看到變化、比較到變化」的防控標語在湖邊立得更加紮實穩當。
近來,安徽又啟動實施了10項暖民心行動,包括「老年助餐」「便民停車」「健康口腔」等,群眾的一粥一飯、一個停車位、一顆牙齒……都寫進了政府文件。
「10項行動都是問需於民的結果,辦好群眾的樁樁『小事』就是政府的『心頭大事』。」安徽省委政研室主任餘三元說。
【2012】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8342億元
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1.29件
國家級研發平臺數量89個
民生工程資金撥付565.2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29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6元
數據來源:安徽省統計局
【2021】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42959億元
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19.9件
國家級研發平臺數量216個
民生工程資金撥付1288.3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9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68元
數據來源:安徽省統計局
(本報記者 馬榮瑞 常河 丁一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