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六堡茶對身體有這麼多好處(為何說六堡茶是)
2023-05-05 14:58:55 4
文 | 楊多傑
上周多傑老師到馬來西亞出差,帶回了兩罐茶葉作為互動話題的禮物。
不是咖喱肉骨茶。而是馬來西亞茶客們情有獨鐘的六堡茶!
六堡茶,也是多傑老師的口糧茶。前不久的直播課程中,他曾說到習慣每天早上起來空腹喝一杯六堡。
關於六堡,多傑老師要和咱們聊些什麼呢?
喝了很多年六堡,但是未到馬來西亞之前,總是不敢動筆寫這款茶。
六堡,是地地道道的僑銷茶。雖出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但以前本產地飲這種茶的人寥寥無幾。
牆內開花牆外香,反倒是萬裡之遙的馬來西亞,對於六堡的需求量極大。高峰時期,每年需從中國進口六堡茶1500噸以上。
自清末民初至本世紀初,馬來西亞都是六堡茶最主要的消費地。
研究六堡茶,不可不到馬來西亞。
反過來講,不了解馬來西亞茶文化,也就很難喝懂六堡茶了。
為何馬來西亞,單單對於六堡茶情有獨鍾呢?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兩點:一是化解鄉愁,二是消病祛疾。
前者可理解為心理需求,後者可認定為生理需求。
看來六堡茶,既可療身亦可撫心。
小時候背唐詩,記得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兩句。長大了才知道,詩詞也會騙人。
有時候走的遠了、離家久了,連「鄉音」都可以改變。但變不了,是深深紮根心中的家鄉口味。
當年在CCTV10參與策劃飲食文化紀錄片《味道》時,就曾專門拍攝《家鄉味·遠方道》專題,並意外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
由此可見,人人心中都有家鄉的味道。
家鄉味道可以是一餐飯,也可以是一杯茶。
馬來西亞當地的華人,大致從三地移民而來。一是潮州的客家人,二是福建的閩南人,三是南方的兩廣人。
其中潮州人,最愛的是武夷茶或是單叢茶。閩南人,則鍾情於鐵觀音。至於兩廣人,最愛的便是一杯濃濃的六堡茶了。
但不管家向何處,在大馬生活久了生活上也會有影響。兩廣人,會喝各種焙火茶。客家人、閩南人也會飲六堡茶。
反正都是中國茶,那便都是故鄉的味道了。
這次我到吉隆坡拜訪當地老茶行時,留心的觀察了他們的貨架。不管是近百年歷史的廣滙豐,還是七十年歷史的建源茶行,烏龍與六堡都是他們的主營項目。
因此,認為馬來西亞華僑只喝六堡茶,是言過其實。
但若講馬來西亞華僑人人都飲六堡茶,又並不為過。
除去緩解思鄉之苦,六堡茶更是護身良藥。
馬來西亞的繁榮,伴隨著錫礦的開採。如今到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亦或是馬六甲博物館,都還可看到眾多與錫相關的文物。默默向世人訴說,大馬以錫為榮的時代。
當時的大陸移民至此,大都是從事錫礦開採工作。馬來西亞屬於熱帶氣候,而礦山內的涵洞裡則是溼冷凜冽。
採礦者,每日需忍受著氣溫溼熱的煎熬。有時候雙腳泡在溪水中,上熱下溼更是難受。
惡劣的氣候,高強度的工作,加上水土不服,使得大量華人礦工命喪他鄉。
如1857年,馬來西亞酋長拉惹阿都拉招募87名華人,到如今吉隆坡一帶開採錫礦。一個月後,便僅有18人倖存了。當時去馬來西亞採礦的死亡率,竟然高達80%。
六堡茶,那時便成了華僑在異國他鄉的救命甘露。
除去具有其他茶類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六堡的清熱潤肺、消暑祛溼的功效尤為明顯。
咕咚咕咚一大碗六堡茶下肚,體內積攢的暑熱和寒毒一掃而光,自有一番說不出的舒暢。
可能是受城市熱島效應影響吧,現如今的夏季總是桑拿天。別看是城裡人,倒是體會到了當年南洋礦工的辛苦。每到酷暑難耐時,我便猛灌六堡,屢試不爽。
不僅功效明顯,六堡衝泡簡單,也是他成為礦工最愛的原因之一。
據老礦工回憶,當年上工前都要先燒一大鍋水。水滾開後把六堡扔進去悶著,過一會兒就可以喝了。左手提粥右手提茶,是當年礦工的標配。
說到這裡,大家也不要以為六堡茶就是專供礦工飲用的粗製茶。由於天氣的原因,馬來西亞全民都愛飲六堡。
建源茶莊第三代掌門人許建川先生曾向我說明,以前大馬地區的茶樓裡供應的都是六堡茶。不管是朋友聚會,還是洽談生意,都少不得一壺六堡茶呢。
有時候天氣太熱,老闆乾脆就泡上一大壺放在那裡。客人來了倒出一杯,再加上幾顆冰塊,便是地道的大馬冷茶了。
沒看錯,六堡也可以常溫喝,甚至冰鎮飲。
由於受眾實在太廣,以至於馬來西亞賣六堡的不光是茶店,在雜貨店、副食店、甚至藥鋪中都有出售。
馬來西亞紫藤茶藝中心的陳嬋菁老師曾在閒聊中告訴我,原來她家日常喝的六堡都帶有藥香。這不禁讓我羨慕不已。
看到我豔羨的眼神,陳老師趕緊跟了一句:「您別誤會,我們不是土豪,喝不起帶藥香味的老六堡啊。」
「那藥味從何而來?」我追問道。
「主要六堡是從中藥店裡買回來,老闆不在意,估計是和藥材放一起串味了吧。」
別怪馬來西亞華僑不重視六堡,實則是這款茶已融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說回六堡的口感。他產於梧州,風味自然要受當地樹種及氣候影響。建國後的很長時間裡,大陸與馬來西亞不直接通商,而是通過香港進行中轉貿易。
因此,當年很多六堡都是在梧州粗製後,運到香港進行精緻和壓簍,進而出口到大馬。
香港陳春蘭茶莊,就是專做六堡生意。據說當年鼎盛時,年銷售量達到數千簍(一簍約二十至五十公斤)之多。
如今陳春蘭早已歇業,幸好茶莊後人將整體茶莊建築連帶其中家具、陳設、庫底全部捐贈給了社會。
如今陳春蘭茶莊已按原貌復原,成為香港歷史博物館中的一大亮點。
經香港運至馬來西亞,一般也不會當時銷售,而是要放在各茶行倉庫中繼續「後發酵」,從而最終具備獨特的「檳榔香」。
我以前從教科書上,看到六堡茶應具有檳榔香時大惑不解。
我是北方人,本就沒吃過檳榔。為了搞清楚六堡的檳榔香,一次在斯裡蘭卡訪茶時,我還特意買了街邊上的鮮檳榔。
跟著當地人照貓畫虎,用一種葉子卷上豆蔻和檳榔一起嚼。結果由於檳榔力道太猛,使我險些暈厥在科倫坡街頭。
回國以後,趕緊又去衝泡六堡茶對比。結果大失所望,六堡茶湯與檳榔八竿子打不著嘛!
檳榔香,到底在哪裡?
這次在馬來西亞的紫藤茶藝中心做客,席間我又聊起了對於「檳榔香」的疑惑。沒想到在座的黃淑儀老師,竟慷慨的拿出來私藏的二十年大馬倉六堡與我分享。
開湯衝泡,香不張揚。沾唇啜茶,湯厚粘嘴。除去甜潤,細品之下竟然有一絲辛辣之感。那種感覺,不由得又讓我聯想起科倫坡街頭的眩暈經歷。
我想,那股甜中帶辛的口感,應該便是傳說中的檳榔香吧?
可說來奇怪,我自己收藏的2001年六堡,算起來也接近二十年了。可是喝起來,這種檳榔香並不明顯。
馬來西亞乾濕分明,四季如夏的天氣,造就了六堡茶獨特的口感。
黃老師坦言,現在馬來西亞的茶多數存於規範的倉庫中。衛生條件更好了,但檳榔香卻變淡了。看起來,檳榔香的形成除去年份,還有倉儲的影響。
六堡是黑茶,也就是後發酵茶類。每遇到黑茶的問題,不管是普洱還是六堡,都不可只圍繞著原產地打轉轉。
為何?
因為黑茶的特色,在於後發酵。
當後發酵進行時,往往已離開了原產地。
黑茶獨特的風味形成,往往是生產地、轉運地、消費地幾處共同作用的結果。
檳榔香本就是傳說中的內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喝不到,喝不準,喝不透,都大可不必糾結。
具備了紅、濃、陳、醇四個字,就是一款好的六堡茶。
紅,指的是六堡茶的湯色。別看是黑茶,可是必要紅褐透亮才行。
濃,指的是六堡茶的味道,茶香濃鬱。
陳,指的是六堡茶的年份。因為需要後發酵的處理,所以沒有個三五年的陳化,便沒法體現出六堡茶湯的獨特神韻。
醇,說的是六堡茶的口感。湯稠味厚,茶氣沉重。
要想把一款六堡泡出「紅、濃、陳、醇」的感覺,茶、水、器三者都不可馬虎。
首先,投茶量一定要大。按照馬來西亞當地的泡法,200cc的小壺竟要投進15g左右的六堡。
我自覺喝茶算個重口味,但也從未嘗試過如此大的投茶量。本以為會苦,但實則卻是超飽滿的茶湯。濃中透醇,確有獨特之處。
以我後來的摸索,150cc的茶壺,投茶量控制在10g,六堡風味盡顯。
再者是水,最好保證每一衝都用百度沸水激發茶性。水溫一低,茶湯的飽滿度自然也就難以保證。
有一年在臺灣參加無我茶會,其中一位老師泡的就是六堡。因為是戶外茶會,泡茶的水只能用暖壺提前備好,所以實則水溫只有八十度左右。
由於水溫不夠,導致他那天的六堡茶泡的並不理想。
至於茶器,陶也好瓷也罷,但最好選用茶壺。
密閉的空間,會增大壓強,從而更有利於六堡茶的析出。當然,若是覺得泡不夠帶勁,大可以去煮茶壺裡再滾上幾次,風味自有不同。
茶,可分為雅俗兩類。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的茶,是雅。
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是俗。
思來想去,六堡應是歸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茶才更為貼切吧?
六堡的發燒友們,切莫急著問責於我。
將六堡歸於此類,並非降低身價。實在是六堡茶出身草根,性格樸素。
既沒當過貢茶,也沒成為名品,反倒是一直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
在如今雲南普洱瘋漲,安化茯磚火熱的時代,六堡茶已成為我首選的口糧黑茶。
本文作者:楊多傑
歷史文獻碩士 茶文化講師 研究方向為茶文獻、中國茶文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多聊茶(ID:duoliaocha)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商務合作電話:18801318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