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精髓(王陽明在修文知行合一)
2023-04-30 11:46:03 2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八連版截圖
在被貶謫至貴陽一處偏遠落後之所後,王陽明並沒有被壓垮,他汲取內在的力量奮發有為,終成一代聖賢。
陷入絕望的深淵時,人們往往反應不一。有的人難以承受巨大壓力而崩潰,有的人則能闖出一條路來,開啟生命中的新篇章。
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王守仁,或者更為大家所熟知的名字——王陽明,無疑是後者中的一員。在人生跌至谷底之時,他卻能絕境逢生,攀上學術生涯的高峰。這個契機與西南省份貴州的省會城市貴陽密切相關。
作為最偉大的新儒學思想家之一,王陽明的一生充滿傳奇。
史料記載,他出生於浙江餘姚的顯貴之家。其父狀元出身,官位顯赫。
王陽明十一歲時,問了他的先生一個問題:何為第一等事?先生想了想,答覆他:「唯讀書登第耳。」 這個答覆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主流觀點。然而王陽明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讀書、學做聖賢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為此,這個年輕人廣泛閱讀了大量書籍,既包括儒家典籍,也涵蓋軍事理論。
在當時的士人社會中,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思想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朱熹認為,天地間存在最高的規則,他稱之為「理」。理,代表著統御人類社會所普遍認可的價值體系。朱熹主張格物致知,認為通過不斷了解獲得身邊事物的規則,這種積累有助於人們最終明「理」。
為了實踐朱熹的主張,王陽明年少時曾用七天七夜面對院子中的小片竹林來「格竹」。結果,於「理」並無所知,人卻因此而病倒了。此後,他便對朱熹理學的正統觀點產生了懷疑。
王陽明步入仕途之後,他的能力獲得了上官的賞識。然而在16世紀初,他為護同僚,犯言直諫,得罪了當朝權宦劉瑾,被貶至龍場驛任驛丞。龍場,位於今天的貴陽下轄的修文縣。
陽明文化(貴陽)國際文獻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何丹坦言,彼時的龍場,是一片「政治、文化、經濟的荒野之地」。苗彝布依等少數民族世居於此。王陽明初到此地時,就發現與當地人因語言障礙而交流不便。自然生存條件也格外艱難,龍場當時是個森林覆蓋、野獸頻出的荒蠻之地,與王陽明遭貶前的舒適生活條件大相逕庭。王陽明與他僕人搭建了間茅草屋。不久後,又移居到一個天然山洞中居住。這座山洞他戲稱為「玩易窩」,也就是他研習《易經》之所。
由朝廷命官淪為不入流的邊疆小吏,從京師繁華之地到未開化的閉塞之所,可以想見,王陽明身上的這種境遇巨變會令人有多麼絕望。
俯身深入玩易窩,在這個幽暗的巖洞中,會發現一處狹長的空地,其一側有一塊石板嵌入洞壁。據當地的一位導遊介紹,這裡就是王陽明睡覺的地方。現代有學者認為,這是王陽明為自己找到的天然石槨。他在此處,沉思冥想,提出他的一個重要哲學觀點「心即理」。因其在龍場勘悟所得,故稱「龍場悟道」。
與朱熹的主張不同,王陽明認為無需向心外的世界尋求「理」,因為「理」在心中,是內在的力量。王陽明曾言: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貴州省修文縣文聯主席、貴州龍場王陽明研究院院長李小龍指出,王陽明和朱熹選擇的是不同的求「道」之路。朱熹主張要從外部世界不斷地獲得認知,掌握規則,以期無限趨近於「理」,所以他的求道是向外,是在做加法。而王陽明則面向內心,探尋的是一條內在的通心之途。
李小龍院長解釋道:「當人們為私慾所累,那些過度的欲望就如烏雲般遮蔽了心中所認知的『理』。所以人們需要克制、減少私慾,才能讓『理』顯露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陽明的辦法,是在做減法。」
貴陽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戴建偉認為:「陽明學說為普通人成聖提供了可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一條通往內心的道路。」他將陽明學說的興起與幾乎同時期在西方發生的宗教改革相提並論,指出它們二者都為普通人提供了自助自強、自我救贖之路。
有現代的研究者認為,龍場當地的少數民族與王陽明交往中,對他所釋放的善意,也成就了「龍場悟道」。
據王陽明的一篇文章中記載,當地的村民不時會去看望他。他從他們龐雜、質樸的談論中,能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與友善。
與此同時,王陽明也時常走訪村寨,幫助村民解憂排難,故而也贏得了當地人的信任。王陽明在龍場期間的所作所為,有效地穩定了當地社會的穩定。
在他搬入另一個山洞之後,他開始在這個山洞中講學。與前一個山洞相比,這座新搬入的山洞相對空間寬綽、光線明亮。這就是後世稱之為「陽明洞」的地方。由此,陽明學說開始為更多的人所熟知,並漸入人心。
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王陽明終於有了間像樣的房子居住。後來他在貴陽一帶講學,提出了另一個陽明心學中的重要理念: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提出,對當時士人間喜歡清談的務虛風氣帶來了衝擊。
儘管在此之前,也有觀點強調要將「知」與「行」統一起來,但其本質還是將二者分開,看做是不同的事物。而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則把他們視為一體。
李小龍解釋說:「按照王陽明的說法,如果有人知道理應孝順父母,然而他卻沒有這麼做,那麼就不能說他真的已經明白何為孝順。」
在王陽明1510年離開龍場,赴江西廬陵任知縣的時候,他已經聲名鵲起。
在他人生後期,提出「致良知」這一理念的時候,陽明心學也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研究人員認為:致良知,是心學的核心觀點,反映了王陽明闡釋儒學思想的精髓。
王陽明的一生都在實踐他自己的思想理念,無論是為官為政,還是軍事平叛,亦或是講學授課,都是如此。
在他有生之年,他曾率領軍隊,成功平叛數次。在軍事行動後,他即刻施政為民,從而確保叛亂地區的生活穩定,從根本上解決叛亂的問題。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數能夠以軍功封侯的文官。
此外,他還在各地講學,積極宣揚他的學說主張,吸引了大批追隨者。
按照何丹的說法,在王陽明離開貴州後的一百多年間,貴州先後修建了40餘所書院,多是為了紀念或祭祀王陽明。
她表示,王陽明同貴陽之間的淵源,有助於提升貴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王陽明在貴陽的龍場悟道,為貴州、全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作者 王欣)
原文見5月25日中國日報八連版 英文連結:http://www.eguizhou.gov.cn/2021-05/25/c_62638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