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價值在於成長(一個人成長的捷徑)
2023-04-22 15:17:39 3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每天和你一起剖析人性與情感。
知乎上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一個人的成長,有沒有捷徑。
有個回答是: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看過暢銷書作家周嶺老師的《認知驅動》後,我以為,這個巨人就是自己。
成長的路上,是有捷徑可尋的。
01善於價值輸出,就是一個人成長的捷徑
最近,接一篇「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的稿子。
印象中,只記得機緣巧合中,她的一張「大眼睛」的照片,改變了她的命運,將她從貧困的山村帶了出來,現在成了副廳級幹部。
和許多人一樣,原以為,她的命運巨變,是老天爺賞的好飯。
了解了她的成長經歷後,才發現,並非如此。
那張照片的問世,的確給她帶去了學習的機會和保障,但是,她考上的並非什麼有名氣的好大學,也就是說,她的學習成績,並沒有達到「別人家的孩子」令人羨慕的標準。
而那張照片出現,除了給她帶去了一些捐贈,並沒有給她帶更多的其它「福利」。
要知道,現在大學生隨手一抓,就是一大排,普通大學畢業的蘇明娟,是如何獲得人人羨慕的職業,又是如何成為一名有職位的「官兒」。
很顯然,那張照片,只是給了她一個機會,而真正讓她的命運出現轉機的,是她上了大學後,拒絕了捐助,並將捐款轉贈給其他貧困生,開始靠自己的能力自實其力。
而且,以她的條件,當時還能獲得一筆學校的貧困生助學金,這筆錢,她也沒有收,同樣捐贈給了別人。
在《認知驅動》中的首章,周嶺老師便指出:一個人最大的價值,就是創造價值。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做一些對他人有用的事。而且,做這件事的前提,多半是不求回報的,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完全出於本能,願意去做這件事,表達自己的善意。
這是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可以說是一條成長的捷徑。
這個觀點,在蘇明娟的身上,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證。
從一名被幫助的人,變成一名幫助他人的人,正是她「逆天改命」的關鍵。
從大學起,蘇明娟便開啟了她的「公益之路」,直到參加工作,將第一筆工資捐出去,到後面堅持資助貧困生、成立公益基金,都是她的價值輸出,是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
如果說,這世上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快速成長,那麼,善於將自身所學分享出去,便是通往快速成長的捷徑。
02價值輸出,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
去年做一段時間寫作班的助教,主要工作是督促學員聽課、完成作業,並將他們的成稿投出去。
當時,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直接當老師?
一直以來,我都對自己的寫作水平沒有信心,總擔心給他人指錯了路,而且,深知當寫作老師的難處,有教學員寫一篇文章的時間,不如自己寫容易。
但是,成為寫作助教後,依然有很多學員來找我聊天。
有寫不出來的困惑,有寫得卡殼的難受,有思路不清楚的迷茫,每次一聊,便是大半個小時。
閒暇時,聊一下倒沒什麼。但是,手裡活很多時,便會覺得有些煩躁,又不好意思拒絕,耽誤了人家寫作。
幸好,我當時克制了這樣的情緒,堅持耐著性子,帶他們找選題、切選題、分析思路,督促他們去寫稿。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已完成了「被動寫稿」到「主動思考」的轉變。
為了讓他們能掌握寫作技巧,我必須站在他們的角度,一點點地抽絲剝繭,帶著他們分析。
這樣的經歷多了之後,我發現,自己在寫文章時,思路也清晰了很多,在觀點的表達上,也會更加透徹。
在這個過程中,看得見的是開導了學員,看不見的是自己的成長。
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習慣性進入自己的思維誤區,情不自禁地將「我想要什麼」放在首位,而忽略了「我能給什麼」。
實際上,當我們學著將「我能給什麼」放在前面,便能更好地運用「我擁有的」,那麼,「我想要的」也會隨著一次次實踐,順自其然而來。
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
掌握一項技能,或想要做成一件事,最好的方式,便是做出來,讓別人看到,若是能幫助他人,便是在一點點的掌握、一點點的前進;若是幫不到他人,也會主動思考,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有利於更好地去推進。
價值輸出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主動思考的過程。
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老師在分享他的讀書經驗時,提到過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分享」。
他讀完一本書後,便將書丟到一邊,一個星期左右,再去回憶這本書裡的內容,做成思維導圖,並分享給其它人。
就是這樣,一本書一本書的積累,他成為了一個成功的讀書達人。
一個人,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不是賺到多少錢時,而是自己的價值,得到了外界的認可。
03價值輸出,是一種善與愛的流露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福即貢獻感。
真正的價值輸出,其實,也是一個輸出愛的過程。
只有從內心裡散出來的對一個人、對一件事、對一個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愛,才願意無條件、無回報、全投入地去做這件事。
中國首善、玻璃大王曹德旺年輕時,在農場做過一段時間的農民工。
剛到農場不久,一個菸民隨意丟菸頭,導致農場失火,燒壞了很多器具,讓大家無法開工。
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是常用運輸工具:板車。
看到板車燒壞了,沒辦法開工,很多民工找工頭「扯皮」要賠償,只有曹德旺主動站起來,憑藉著修自行車的經驗,主動承擔了免費幫大家修板車的活兒。
這一修,就是一個月。
整個月裡,他除了吃飯、睡覺,便是修車,連洗頭、洗澡、刷牙的時間都沒有。
一個月後,燒損的賠償下來,大家都去搶著拿賠償,沉浸在修車中的曹德旺,根本不知情,是工頭在核對賠償清單時,發現還有一個人沒有領賠償,那個人就是曹德旺。
於是,命人把曹德旺喊來,讓他自行挑選,
結果,那些找工頭要賠償、搶賠償的人,大多只拿到十幾元的東西,曹德旺將工頭讓他挑的糧票、布票等其它東西一一變賣,居然得了1000多元。
無心插柳,柳成蔭。
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時,總是習慣性地追求結果,便容易產生更多、更複雜的想法,反而耽誤了解決這件事的時間。
反過來,將我們想要學一項技能、解決一個問題時,若是只關注當下的事,一門心投入學習,不懂就問題,懂了就分享,卻更容易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成長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人心智模式的變化。
價值輸出,並不是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簡單地贈給他人,更不是親子之間、情侶之間的「討好式」關係。
而是在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時,通過自己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用自己的能力或價值去影響他人、服務他人,並且沒有「控制心」。
想要樹苗成長,除了播種的人,還要有施肥的人。
若是播完種子,便坐在家裡等待收割,那麼,即便長出了禾苗也是營養不良。
只有從播種者進化為施肥者,樹苗才有可能茁壯成長,讓你過一個豐收年。
作者簡介:吳漾。多平臺籤約作者,女性勵志作家。領略世間情感,解讀人間百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