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瓶軒尼詩(第八任港督軒尼詩)
2023-04-24 20:35:33 3
香港第八任總督,軒尼詩,英文名Hennessy,聽名字很像一瓶酒,實際是發明軒尼詩幹邑的法國人,理察·軒尼詩也叫軒尼詩,所以這個港督的名字就和酒名撞車了,但軒尼詩,首先是個人名。
網上很多把他和堅尼地的照片弄混
軒尼詩是學醫出身,後面加入英軍醫務部,最終棄醫從政。
可能是醫者父母心的原因,軒尼詩是所有港督中最沒有種族歧視的一位,這不僅體現在他對華人,還體現在他在其它殖民地做總督的時候。
而且比起」以華治華」的目的性來說,軒尼詩這種沒有種族偏見,更像是骨子裡的。
支持華人進入議會
軒尼詩在任期間,不僅繼承了上一任堅尼地的親近華人的思想,還進一步提高了華人的政治地位,華人在香港可以參政,第一位華人香港議員,伍廷芳,就是在他的內期任內誕生。
中間華人為伍廷芳
伍廷芳不僅是議員,也是執業的大律師,也是第一個在香港的華人大律師,還是第一個被封為「太平紳士」的中國人。
軒尼詩還準備讓伍廷芳做代理香港律政司,但遭到香港英國官員和商人紛紛反對。他們認為此例一開,以後政府其它職務都可以慢慢讓華人代理了。吵著要寫信向英國政府告狀,軒尼詩只好撤回原議。
軒尼詩對華人的友善不僅體現在扶持伍廷芳身上,他信奉人道主義和自由主義,看到了香港中國居民對香港的重要貢獻和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因而對華人的處境感到同情。
他多次表示,要使中國居民與歐籍居民地位相同,擁有同樣的自由。軒尼詩於1881年,公布華人歸化法案,華人可以申請加入英國國籍。
廢除笞刑
也因為醫者仁心,軒尼詩極力廢除香港殘忍的笞刑。
這本來是歐洲封建階級對待奴隸的一種私刑,後來隨著殖民地的開發,被英國人帶到了世界各地,成為對付殖民地人民的一種普遍刑罰。
早期香港笞刑極為殘忍,使用的是九尾鞭,是一種多股軟鞭,一鞭子下去能產生多道傷口,鞭子還被煤油浸過,殺傷力加倍,可以抽的人皮開肉綻,挨笞刑被直接抽死過去的的中國人大有人在。
而且香港對於笞刑用得很濫,居民稍微犯一點小錯,如不繳罰款,偷個煤油燈,都會受到笞刑。鞭數動輒數十下,很多人沒被抽死,也被抽殘了,還喜歡公開行刑。
軒尼詩這種以救病治人為己任行醫出生的港督,當然看不得這一塊。不僅是在香港,在其它殖民地任港督時,就多次廢掉笞刑。
但是有議員認為,廢掉笞刑會增加香港的犯罪,香港當時是個犯罪比較猖獗的地方,靠的是嚴刑厲法控制犯罪,所以廢除笞刑議會沒有通過。
但隨著軒尼詩的努力,笞刑在使用度和傷害度上,大大減小。首先從九尾鞭改成傷害小很多的藤鞭。然後以前是抽背,改成只準抽屁股。這兩項改善大大減少了笞刑的傷害,受刑者不容易再被抽殘抽死。
還有減小笞刑的使用,比較小的罪就不抽了。最後不公開行刑,保留受刑者的尊嚴。
設立保良局
軒尼詩另一對香港的善政是設立保良局。
香港開埠初期,娼妓合法的時代,政府準許登記的妓女在指定地區公開營業,造成娼妓業的興盛,市面既有領牌納捐的「公妓」,也有暗中接客的「私娼」。
市場繁榮了供應鏈就會緊張,於是經營妓院的龜公鴇母勾結不法之徒,到內地或東南亞誘逼拐賣良家婦女到香港,強迫當妓女。
保良局的設立,就是保護被逼為娼的良家婦女。保良局於1878年由軒尼詩批准成立,其主要職責有三:
如有被拐婦女到港,保良局必須設法營救,將其送回原籍。未送回原籍期間,保良局必須對被拐婦女進行收養。如果沒法往回送,保良局要給被拐婦女代擇配偶,或想辦法幫助其在香港安生立命。保良局權限比較大,如遇協助緝拿人犯的任務,他們可以憑藉掛在襟前顯示身份的具名銀牌,遣使街上任何警察,拘捕嫌疑拐匪。
從1878年保良局建立,到1891年的13年中,經保良局救助,脫離拐匪魔掌的婦孺有數千人之多,不愧為一大善政。
軒尼詩眾多這一對華人有利的政績,既讓軒尼詩成了最受華人歡迎的港督,也成了最不受在港歐美人歡迎的港督。
軒尼詩的其它政績還包括修建了香港的上山纜車道,至今你還能坐上纜車,上山頂俯看香港的百年變遷。
再就是首次讓香港裝上了電話。
回看軒尼詩任期內的所作所為,算是港督史上最友好的一位,可能是以他早期行醫的經驗有關。
為紀念軒尼詩,港英政府命名了一條道路為「軒尼詩道」,不同於之前港督命名的以小路居多,這是香港一條極為重要和繁榮的大道。
今天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由港人擔任,各政府機構都是以港人為主,港人治港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雖然偶有禍鋼亂民的歷史殘餘混跡其中,但相信遲早能把他們清理乾淨。
我們再也不用在把中國人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少數對華友善的港督身上。而「太平紳士」的榮耀,也已被「大紫荊勳章」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