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題茶山解析(旋見衣冠就東市)
2023-04-17 23:18:18 1
前言看宋人吳可的《藏海詩話》:
杜牧之《河湟》詩云:「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一聯甚陋。唐人多如此。
小杜《河湟》一篇第二聯『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極佳。為『借箸』一聯累耳。」
宋人認為第一聯直白淺陋,第二聯用典極妙,既承接第一聯,又有轉折。關於宋人對於前二聯的好惡不作討論。
本文要說的是這首詩的轉折之妙,可謂步步驚心,句句反轉。
一、七律《河湟》安史之亂後,駐守在河西、隴右的軍隊調回平叛,於是吐蕃乘機進佔河湟地區,陷落百年後,到唐宣宗(810年 -859年 )即位後才收復河湟。不過,收復河湟不是靠唐朝軍隊,而是靠以張義潮為代表的河湟起義軍。
在收復河湟之前,杜牧(803-853)有感於晚唐內憂外患,寫了不少詩篇,《河湟》是其中的一首。
杜牧《河湟》: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
律詩有所謂的起承轉合,但是古人作詩,並不完全拘泥於此。杜牧的這首詩的起,是第一聯,但是第二聯不但是承,而且也有轉折的作用。
第三句承接第一句,元載相公曾借箸,旋見衣冠就東市。
借箸用張良的典故,類似於今天的沙盤演練。《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對劉邦說: 「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元載字公輔,作過唐代宗時為宰相。他在大曆八年(773年)曾上書代宗,對河湟地區提出一些建議。但是四年(777年)後,元載因事下獄自殺。 這裡既承接又轉折。
第四句承接第二句,也是既承接又轉折:憲宗皇帝亦留神,忽遺弓劍不西巡。
元載死後兩年,唐代宗駕崩,唐德宗李适即位,6年後,唐順宗即位,不到一年,唐憲宗李純(805年―820年在位),即位。
元載相公借箸,在773年,到唐憲宗即位,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然而這個中興之帝唐憲宗在位十五年後,被宦官謀殺。
因此杜牧用採用黃帝乘龍升仙的傳說,說唐憲宗和元載一樣,收復河湟的想法還沒有付諸行動,就」遺弓劍不西巡「了
第二聯承接第一聯,同時各有轉折。
《文心雕龍·麗辭》篇關於對偶時說到:
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
這首詩的第三聯,就是標準的反對: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
而且這個反對,也是上下句的轉折。雖然河湟地區(有點像殖民地區)的人民穿著「戎服」,但是改變不了他們漢家子民的丹心。
七律和五律的第七句,很像絕句的第三句。真正的轉折應該放在第七句。
《河湟》的第七句就是通篇的轉折處: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
前面三聯說了那麼多,君臣想收復河湟,淪陷區的百姓嚮往回歸中土,但是這個理想並沒有實現。關於河湟,只有歌舞流傳到中土而已。
土地沒有回來,人民沒有回來,河湟的娛樂項目卻回來了。
尾聯的轉折,是感嘆,也是諷刺。
從安史之亂後(756年開始)河湟陷落,到唐憲宗不西巡(820年),將近七十年,差不多經過了三代人。唐代司空圖(837~907)在《河湟有感》中曾經寫道: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而杜牧的筆下,還是有很多」白髮丹心「的漢家臣子。正是這些人揭竿而起,推翻了吐蕃的統治。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率眾在沙州發動了起義。三年以後, 張議潮向長安派出使團,獻上瓜、沙等十一州圖籍。除涼州外,河西地區復歸唐朝。
唐懿宗鹹通二年(861年),張議潮克復涼州,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湟重歸大唐。
杜牧的這首詩,沒有景語,而是以敘事和議論為主。這首詩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停地反轉,有點像看劇情片。
頷聯承接首聯,寫大唐這一方。頸聯則轉到對面,寫淪陷區的百姓。前三聯從兩個角度寫收復河湟的願望 。前兩聯先揚後抑,第三聯先抑後揚,尾聯又抑。
尾聯最反映晚唐詩人的特點,空有理想抱負,但是現實中卻內憂外患,只剩下哀嘆和無奈。河湟重歸大唐的時候,杜牧已經去世8年。而河湟的收復,並沒有挽救大唐王朝的衰落。
@老街味道
雲隨宛溪水,雁過敬亭秋,老街遊宣城小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