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般主要養五臟的哪一髒(寒冬不懂養藏明春易能量不足)
2023-04-17 17:42:42 3
《黃帝內經》說了 寒冬不懂「養藏」明春易能量不足
宋 夏圭 《雪堂客話圖》
《黃帝內經》說,養生的首要原則,是「法於陰陽」。陰陽變化呈現於萬物之上的表現,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冬季養生的核心也在於「藏」,「養藏」之法也暗合現代科學,寒冷冬季,人的細胞活躍度和代謝水平都會降低,「冬藏」是最明智的選擇。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
養生之要:順應四時變化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鵾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曹操《冬十月》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徵烏桓,凱旋途中寫了一組樂府詩,這是其中一首中的前八句。一到四句寫初冬的氣候,五到八句寫各種動物為適應氣候變化而作出的種種舉動。
冬天來了,北風呼號,天氣一片清冷,嚴霜又厚又密。此時鴻雁南飛,猛禽藏身匿跡,熊羆入洞安眠。為了避寒,它們不是躲,就是藏。與其說這是動物出於本能的行為,毋寧說是連動物也懂得養生保命之道。這個養生保命之道,就是要順從陰陽四時的變化,不可逆天而行。
《黃帝內經》說,養生的首要原則,是「法於陰陽」,因為陰陽乃是「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只可順它,不可逆它,「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而陰陽變化是有規律的,反映在季節上,就是春夏秋冬循環往復,萬物因此呈現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因此養生也有法可循。
身體之「養藏」:去寒就溫,早臥晚起
冬季的養生之道,就是兩個字:「養藏」。如何「養藏」?《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是萬物閉藏的季節,草木凋零,水結冰,地開裂,陽氣下沉。天地間的陰陽之氣,至十月陽氣伏藏,為「純陰」,故十月又稱「陰月」。冬至後開始「一陽初生」,此時,我們千萬不要打擾它,更不能揮霍、扼殺它的生機,要像存錢那樣把它收藏好,積蓄起來,以備來年使用。「陽」就是體內的元氣,通俗來講,就是精氣、精神。《黃帝內經》說:「冬不藏精,夏必病溫」,就是提醒人們在冬季不要「擾陽」,而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養藏」。
在起居作息方面,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臥是因冬季晝短夜長,太陽落山早,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一到天黑就睡了。我們現代人當然無法做到「日落而息」,但有一點,應儘量在「子時」前(晚11時前)睡覺。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必待日光」?這是因為冬天黎明前寒氣刺骨,如果起太早,人體的陽氣會受幹擾,不符合「無擾乎陽」的養生原則。
精神之「養藏」:安靜內守、快樂平靜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這幾句,是指精神保養。冬天養生既以「藏」為原則,人的精神意志也要安靜內守,遇事秘而不宣,含而不露,內心若有所得,快樂平靜。這一點,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關鍵也是一個「藏」字,要把精神藏好,避免受各種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幹擾。
「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幾句,是從居住環境和運動方面論冬季養生。「去寒就溫」是說住所門窗要關閉嚴密,防止北風吹入,儘量靠近溫暖的地方。「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是說冬季儘量不要出汗,汗出則陽氣發洩,被陰寒之氣奪走。為了「無洩皮膚」,《黃帝內經》提出「冬不按蹻」。「按」指按摩,「蹻」指各種擾動筋骨的運動。所以在冬天不要經常去做按摩、拔火罐、洗桑拿、刮痧、劇烈運動等,避免被外力幹擾人體的陽氣。
上述就是《黃帝內經》提出的冬季「養藏之道」的精華部分。如果違背此道,耗損陽氣,其結果就是傷腎。所以《黃帝內經》說:「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屬水,腎也屬水,春天屬木,肝也屬木。因木要靠水來生,如果冬天傷了腎,導致腎氣不足,到了春天,肝氣、肝血就不足,便生發不起來。「痿」就是筋肉、肌腱萎靡不振,發不起力。「厥」就是四肢厥逆,氣血不順,手腳冰涼。當春天人體出現這些症狀時,究其原因,就是冬天沒有做好「養藏」,導致提供給「春生」的能量不足。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講,在寒冷的冬季,生物所有細胞的活躍度和代謝水平都會有所降低,這是所有動物,包括人在內的生物特性。要適應這種變化,無論人還是其他動物,「冬藏」都是最明智的選擇。
來源: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