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悍風鯉咋樣辨別(臥冰求鯉的真假之辨)
2023-05-08 10:08:02 1
元代「二十四孝」裡有王祥為繼母臥冰求鯉的故事。別以為「臥冰求鯉」的只有一個王祥,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裡有三個為母親臥冰求鯉的孝子,而且這三個人的「母親」都是繼母。
王祥,早年失母,繼母朱氏總在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對王祥非常不慈愛。王祥對繼母卻非常孝順,父母有疾都是不食不寢地服侍。繼母朱氏病了想吃活魚,這時正是天氣寒冷、河水結冰。王祥脫下衣服準備剖冰求魚,這時冰就自動裂開了,有兩條鯉魚跳出來。
還有一個叫王延的,也是非常孝順。他的繼母卜氏隆冬時節想吃活魚,命令王延去捉魚。王延沒捉到魚,回去以後被繼母用棍子打出血來。王延只好又出去找魚,一邊敲冰一邊哭。這時有一條魚自動破冰跳出來,王延拿著魚回去給繼母。
一個叫楚僚的人,也是早年喪母,繼母得了病。繼母夢到一個小孩對她說:如果捉到鯉魚吃了就能好,不能就會死。繼母醒了把這個夢告訴楚僚。十二月的冬天,楚僚哭著出去找魚,脫下衣服趴在冰上。也和王祥、王延一樣,冰開魚躍,繼母有魚吃了。
這三個「臥冰求鯉」的故事都出自於東晉幹寶《搜神記》。永嘉衣冠南渡,世族從京洛南遷偏安江南,建立政權。東晉文學仍然有談老莊的玄言詩,有最耀眼的陶淵明的田園詩,還有將高妙的審美趣味融入文學之中的山水之美。搜奇言怪也是東晉文學的一大特點,《搜神記》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搜神記》代表的是「志怪」小說,志怪小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出現。小說在魏晉南北朝算是初具規模,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談鬼神、講異事的志怪小說;還有一種是講人物瑣事軼聞的小說。《搜神記》這樣的志怪小說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前有所繼後有所承。在《搜神記》之前有上古神話,有先秦子書裡的被賦予神怪色彩的記事故事,在《搜神記》之後有在它基礎上取得更高成就的唐代傳奇小說。《搜神記》裡故事的來源並不是出自於現實題材,基礎大多出自於民間傳說,更被渲染了神異色彩,通過想像藉助於鬼神表達當時社會狀況之下的思想人心。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所以,「志怪」的故事怎麼來的,魯迅說得已經很明白犀利了。真要把志怪小說裡的事兒當真事,還大肆宣揚那就是更奇哉怪哉了。
《搜神記》的作者幹寶曆時二十三年方成此書,作序時說,「今之所集,設有承於前載者,則非餘之罪也。若使採訪近世之事,苟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幹寶作《搜神記》的目的是證明確有神鬼之事。所以,「二十四孝」裡取自《搜神記》的那些故事,例如「臥冰求鯉」初始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孝」,只是為了證明確神鬼的確實存在。
元代集成「二十四孝」從《搜神記》裡挖掘素材則另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以「孝」為美德是毫無疑問的事,但「孝」者論心不論事,不能以統一標準、統一行為去要求。類似於「臥冰求鯉」這種無稽之談更不能作為「孝」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