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心境是靜心和沉穩(清靜才能不失方寸)
2023-05-08 17:55:41 1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第45章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是形容人在靜與動兩種狀態的表現,前者安靜,後者迅捷。
很多人認為,動代表活力,動態代表發展,更喜歡動,而不喜歡靜,覺得靜太沉悶了,沒有活力和動力。
老子說,「躁勝寒」。「躁」,本意是急躁、燥熱、浮躁,這裡是指運動。運動可以戰勝寒冷。
這個不難理解,大冬天,走在寒風中,人就會覺得冷,跑起來就會暖和,就不冷了。
想到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個財主,冬天穿著厚厚的皮袍,圍著火爐,還覺得冷。看到幹活的僱工穿得單單的,卻滿頭大汗,就問他取暖的訣竅。僱工回答說,幹活就不冷了,坐著不動,當然冷了。
運動因為產生了熱量,戰勝了寒冷。
老子接著說,「靜勝熱」,安靜能勝煩熱。
天氣炎熱時,人再劇烈運動,就是熱得不得了,安靜下來,就會覺得比運動時涼快一點。
「躁勝寒,靜勝熱」,老子當然不是簡單地說自然現象,而在談動與靜的關係,動固然厲害,但靜可以制動,比動更有一種無形的力量。
靜是一種處事智慧。頭腦發熱時,人往往情緒化,不能客觀對待要面對的境況,做出的判斷往往有偏差。而他冷靜下來後,才能看清事物的本來面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儒家也認為,靜是處事的基礎。《大學》:「靜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安靜不躁才能使內心安定;內心安定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
佛家強調,靜生定,定生慧。冷靜才能內心安定,內心安定才能催生智慧。
有一家日本公司與一家美國公司有商業合作,進行貿易談判。談判一開始,美方公司代表滔滔不絕表達自己的意願,想迅速達成協議。而日方公司代表卻一言不發,只是把美方代表的話記錄下來,就結束了談判。
6個星期之後,日本公司又派了新的代表到了美國進行第二輪談判,仿佛對以前商討的問題一無所知,談判只好從頭開始。美國代表照樣是口若懸河,日方代表仍然是一言不發,記錄完後又回去了。
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日方就派一個新的代表團,重複第一次的做法。一年過去了,協商一直無法達成,美方準備放棄時,日方公司的談判代表突然來到了美國,一反常態,突然拍板表態,讓美方思想疲憊的情況下作出決策,十分被動,損失不小。
日本人一直不表態,讓美方猜測不到他們的用意,而對美方公司摸得門清,然後出奇制勝,這就是典型的以靜制動。
靜是一種心態。常言說,「心靜自然涼」,當我們在心煩意亂時感受到內心的煩悶和燥熱,當內心安靜下來後,就會有一種清涼的感覺。保持內心冷靜、安靜,就可以戰勝我們的浮躁、急躁、暴躁、狂躁。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擾亂我們心神的往往是欲望,安靜是守出抱樸,擺脫了外在虛名與浮華的誘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笑接受成敗,坦然面對得失,風來聽風,雨來聽雨。
於是,老子得出結論:「清靜為天下正」。「正」,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名家認為,「正」是模範、首領之義,意思是清靜無為才能做天下人民的模範或者首領;有的名家認為,「正」是正道之義,意思是清靜是天下的正常之道。
兩種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重點是清靜,清靜對人很重要。
只有保持頭腦冷靜,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不失去方寸,才能有清晰的思路,從容鎮定地解決問題。
只有保持內心的清靜,才能經得起各種誘惑,才能從容面對人生的得失與成敗。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