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東閣主題曲連續播放(霍東閣主題曲家國罹難)
2023-05-25 04:02:17
分享經典音樂,筆耕原創評論
喜歡音樂的你,加個關注吧
80年代前半葉,香港無線和亞視兩家電視臺的鬥爭進入針尖對麥芒的白熱化階段。值此之際,亞視接連推出《大俠霍元甲》《陳真》《霍東閣》精武三部曲,主題曲分別為《萬裡長城永不倒》《大號是中華》《好小子》,也被視為粵語歌壇上著名的愛國三部曲。
前文中,我們講到了《萬裡長城永不倒》《大號是中華》,今天再來記取錢小豪版《霍東閣》主題曲《好小子》。
80年代初,香港無線(TVB)、亞視(麗的)兩家本土免費電視臺龍爭虎鬥,拼投入、拼製作、拼陣容,展開電視劇方面的良性「軍備競賽」。
精武英雄三部曲是首批被引進到內地播放的香港電視劇,在80年代初電視機都尚未普及的年月裡,家家戶戶傾巢出動,去有電視機的人家追劇,甚至可以用「凡有井水處,皆論霍師傅與陳真」,形容這場來自香港電視劇掀起的民間愛國教育。
60後、70後,都會對這段逝去的歲月印象特別深刻,那時候的鄰裡關係真是和睦。電視一開播,村子裡有電視機的人家那叫一個「人滿為患」,院子裡幾乎沒有插腳的空,牆頭上也是一排密密匝匝的人頭...
在人們的印象中,精武英雄三部曲裡面,黃元申塑造的霍元甲、梁小龍塑造的陳真,無疑是80年代最經典的影視形象,他們為國為民同仇敵愾,共御外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中華兒女英雄故事。
霍元甲與陳真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民族英雄的代名詞,這兩個形象迅速席捲中華大地的同時,也打破了我們對港臺流行文化充斥著「靡靡之音」的偏見,是改革開放之後,香港流行文化進入內地的一項重要標識。
亞視打造的精武英雄三部曲中,霍元甲與陳真師徒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而作為結束篇的《霍東閣》,相較於珠玉在前的《大俠霍元甲》和《陳真》略顯尷尬,觀眾們對武二代霍東閣的熱情顯然降了好幾個度,沒能延續精武英雄的神話。
主演《霍東閣》的錢小豪身上,有許多生不逢時的影子。他出身邵氏訓練班,是大導演張徹的關門弟子,可惜當時恩師張徹走下坡路,而離邵氏停產也不剩幾年。
他參演《霍東閣》的時候,又趕上澳洲財團入主亞視,不僅竭力縮緊開支,而且創作團隊也大換血,徐小明拍完這部劇之後隨即離開亞視,TVB憑藉《射鵰英雄傳》等劇集重歸王座。
《霍東閣》雖然在收視上遜色於前兩部劇集,但它的主題曲《好小子》,沿襲《萬裡長城永不倒》和《大號是中華》的風格,仍由盧國沾填詞,徐小明演唱,譜曲則由之前的黎小田、奧金寶過渡到關聖佑接棒。
關聖佑脫穎於香港時代曲,與顧嘉輝、奧金寶、黎小田等人一起,共同建立起早期粵語歌壇的創作秩序,亞視經典劇集《秦始皇》《武則天》《再向虎山行》的作曲皆出自其筆鋒。此外,他還是一位詞曲兼顧的音樂人,《歡樂年年》《迎春花》成為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凡有華人處,無不唱盧詞」——盧國沾與黃霑、鄭國江齊名,並稱香江詞壇三宗匠。他曾在七八十年代武俠片熱潮時,寫下諸多經典武俠片主題曲,故有「盧大俠」之稱,另一方面,他還關注社會民生,作品極富哲思,又有「詞壇聖手」之譽。
「盧大俠」包攬了亞視精武英雄主題曲的填詞,分別是《萬裡長城永不倒》《大號是中華》《好小子》,而其中前兩首作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霍元甲和陳真的主打歌,不僅改寫了武打片沒有靈魂和格調的歷史,亦是口口稱頌的經典。
《好小子》作為《霍東閣》的主題曲,受精武英雄終結篇「輕弩之末」的影響,可能在傳唱度上沒有前兩部主題曲那麼廣,但詞曲創作、及其承載的內涵與前者同出一爐,並且形成一條完整的愛國感情線。
霍元甲和陳真活動的背景時間,大致在清末民初,西方列強覬覦華夏,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企圖瓜分中華,《萬裡長城永不倒》《大號是中華》旨在喚醒沉睡雄獅,摘掉扣在國人頭上「東亞病夫」的帽子。
霍東閣的活動時間已經邁入民國,中華大地同樣也是一片內憂外患的局面,不僅日本人在我們的國土上作威作福,還有軍閥混戰。盧國沾在寫詞的時候,根據霍東閣境遇,融入更多感情,告訴他「這是你家國讎,你莫在躲背後」,讓精武精神永不熄滅。
1985年《霍東閣》播出之後,徐小明成為首位受邀在內地舉辦個人演唱會的香港演員,演唱會在北京工體舉行,以「家國情懷」為主題。詞作者盧國沾隨團一起來到內地,朝聖他在歌曲中寫到的用不褪色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