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出處的佛語(什麼呵呵)
2023-05-25 07:02:57 1
近年網絡上有不少「熱詞」,「呵呵」是其中之一。據百度百科的定義:「呵呵,意為笑聲的擬聲詞。網絡用語,在否定對方的同時,表達強烈的嘲諷和不屑。」並總結出八種大同小異的用法,大都傾向於貶義。這個詞也引起研究者的關注,正式發表的論文也見到十數篇,研究角度也有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之分,還有一位研究生以「呵呵」為題寫了一篇四萬餘字的畢業論文。
「呵」的本義並不是笑
「呵」本字作「訶」,本義並非表示笑聲的擬音詞。
《說文》:「訶,大言而怒也。從言,可聲。」《廣雅·釋詁二》:「訶,怒也。」其本義為因發怒而大聲地呵斥、責備,指出別人的錯誤或罪責。如《韓非子·內儲說下》:「王出而訶之。」「呵」是後起字,《玉篇》:「呵,責也。與訶同。」「呵呵」疊用而表笑聲,先秦兩漢文中不見。
文言中表笑的常用詞,有「啞(啞啞)」 「唏(唏唏)」 「咥」 「噱」 「哂」 「嗤」 「莞爾」 「逌爾」 「粲然」 「囅然」等,有的摹音,有的擬貌。有人認為「呵呵」表笑聲最早見於《晉書·石季龍載記》:「(石宣)乘素車,從千人,臨韜喪,不哭,直言呵呵,使舉衾看屍,大笑而去。」而《晉書》為唐人所編,所以「呵呵」的用法始自「《晉書》的編撰者房玄齡、褚遂良等人」,此論不確。
「呵呵」是來源於佛教
其實,「呵呵」是一個外來詞,是隨著佛教進入中土的。
佛教東傳,佛經的漢譯至南北朝時期達到興盛,卷帙浩繁,對漢語書面語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除了「普通文章中所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佛典殆一概不用」(梁啓超語),使傳統文言向白話轉化外,大量佛教詞彙通過音譯、意譯進入書面語,「呵呵」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呵呵」或「阿呵呵」是梵文Ahaha的音譯,據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阿呵呵:(雜語)Ahaha,笑聲。」也有的譯者認為是專指佛的笑聲。實際上不只是笑聲,在不同的經文中含義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東晉佛陀耶舍、竺佛念所譯《長阿含經》經中是地獄名,經中解釋得名的由來:「云何名呵呵?其地獄中受罪眾生,苦痛切身,皆稱呵呵,故名呵呵。」《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中還有「哭泣惶怖作呵呵聲」,是指因恐怖引起的哭聲,與《長阿含經》所指相近。佛經中的「呵呵」連用有時只是一種語氣詞,並無實義,多見於偈頌、咒語中。
「呵呵」咋就成了笑
「呵呵」明確指笑聲,最早出現在東晉佛陀跋陀羅與法顯所譯《摩訶僧祇經》中:「若有可笑事者,不得出齦現齒,呵呵而笑,應制忍之。」其後,又見北魏天竺菩提流支譯的《入楞伽經》中:
爾時,世尊智慧觀察現在大眾,非肉眼觀,如師子王奮迅視眄呵呵大笑。……見佛坐於須彌相對楞伽山頂上呵呵大笑。……未曾如是呵呵大笑,復於自身出無量光默然而住。……如來何因何緣何事呵呵大笑。
此段經文中連續四次出現了「呵呵大笑」。此後,隋代開皇年間同為天竺僧人的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六十卷,再次出現:「時拘離多童子,見彼大眾呵呵大笑,即作是念。」
有唐一代文學發達,但在文字浩瀚的《全唐詩》《全唐文》中,只有五例「呵呵」,都是受佛經影響出現的,其中三例與詩僧寒山有關。
寒山詩中出了一次:「含笑樂呵呵,啼哭受殃抉。」另兩例出自貞元年間台州刺史閭邱允寫的《寒山子詩集序》中:「乃駐立撫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允便禮拜,二人連聲喝允,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喚。……徐步長廊,呵呵撫指。或走或立,喃喃獨語。」另兩例則見於韋莊的詞中,《天仙子》:「醺醺酒氣麝蘭和,驚睡覺,笑呵呵,長笑人生能幾何。」《菩薩蠻》:「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寒山本身就是佛教僧人,與佛教的關係自不必說,韋莊在晚唐的亂局中也深受佛家影響,有濃厚的萬事皆空思想。他在《遣興》中說自己的身世是「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揭示歷朝豪華勝跡如夢如幻、一去不返的事實,感慨於「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興亡盡此中。有國有家皆是夢,為龍為虎亦成空」。可見,寒山與韋莊正是在佛經的影響下,才異乎尋常地運用了「呵呵」。
隨著宋代禪宗著作的突然增多,「呵呵」這個在正統文言中十分罕見的詞呈暴發之勢。比如宋人編《古尊宿語錄》所記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禪宗語錄,書中出現了六十餘次「呵呵」。如卷四十六:
師云:「老僧失利。」學云:「恰是。」師乃呵呵大笑。……入佛殿,撞著釋迦,磕倒彌勒,露柱拊掌呵呵大笑。……「有過者且恕十三,無罪者莫決八棒。」運使呵呵大笑,乃就師乞頌。……拄杖子拶過眉毛,鼻孔裡呵呵大笑。……未審者一粒從什麼處生?」溈山呵呵大笑,便歸方丈。……被馬大師一踏踏倒,起來拍手呵呵大笑,當下大悟。
與此書相類的《景德傳燈錄》《碧巖錄》《天聖廣燈錄》《嘉泰普燈錄》等禪宗著作中也都出現了大量以「呵呵」表笑聲的用法,並深刻影響了中土的文人的書面語表達方式。如:
1.呵呵笑,笑釀成白酒,散盡黃金。(葛長庚《沁園春》)
2.恰才個笑呵呵,都做了江州司馬淚痕多。(《西廂記》)
3.趁浪逐波落落託託,大笑呵呵。(《魯齋郎》)
歐陽修、蘇軾互相「呵呵」
除了「呵呵笑」「笑呵呵」「呵呵大笑」這種用法外,「呵呵」還可以單獨使用,這就是歐蘇常用的「書信體」用法。如歐陽修《與梅聖俞》中的二信:
其他事,谷正在此數日,備見所為,可知居此之況,不煩述也。「閉戶」「飽齏」之句,怎生諱得。呵呵。相次奉和,見寄詩,別拜狀次。春暖,千萬保重。
某啟:承寵惠二篇,欽誦感愧。思之正如雜劇人,上名下韻不來,須勾副末接續爾。呵呵。家人見誚,好時節將詩去人家廝攪,不知吾輩用以為樂爾。
歐陽修的這種用法又直接為其門徒蘇軾所繼承,如蘇《與朱康叔十七首》中的二信:
示諭親情事,專在下懷。然此中殊少士族,若有所得,當立上聞也。寫字俟少閒,續納上。墨竹如可尊意,當取次致左右,畫者在此不遠,必可求也。呵呵。
天覺出藍之作,本以為公家寶,而公乃輕以與人,謹收藏以鎮篋笥。然尋常不揆輒以亂道塵獻,想公亦隨手將與人耳。呵呵。
師生二人的這種用法,在形式上比較類似現在網絡上的用法,但在意義上並無嘲諷、不屑、無聊甚至暗罵對方的意思,而是表現了書寫者的愉快心情,同時也體現出與對方不同尋常的親密關係。
最先「呵呵」的是皇帝
歐蘇雖然用得多,其實這種用法亦非他們的發明,南唐中主李璟應該是開其先者。據《全唐文》載南唐徐鉉《御製春雪詩序》,保大七年元日,李璟宴請徐鉉等十幾位大臣,宴中讓大家各作春雪詩,共得二十一篇,準備編成一部詩集。第二天李璟給徐鉉下了一詔,內容是:
宿來健否?酒醒詩畢,可有餘力?何妨一為之序?以紀歲月。呵呵!
這個御批真是很特別!皇帝給大臣下旨,完全看不到森嚴的等級關係,倒好像兩個親密朋友相互問候。先是關心地問夜裡睡得還好?酒醒後作完詩可有閒工夫,再為詩集寫篇序吧?語氣委婉,態度謙恭,完全沒有命令的意思。
尤其是最後用了一個極為口語化的「呵呵」,既表現了自己的好心情,又不乏調侃,營造了一個其樂也融融的氣氛。李璟的這種用法顯然也是來源於方興未艾的禪宗語錄,只是稍加變化,並對歐蘇起到重要的啟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