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擺脫消費陷阱(如何避開消費陷阱)
2023-05-25 14:17:08 3
怎樣擺脫消費陷阱?消費者權益保護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記者從三明市市場監管局獲悉,從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12月25日,我市累計接收相關投訴、舉報、諮詢件21219件,同比上升39.77%其中,投訴4692件,佔接收總量22.11%,同比上升32.02%,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15.19萬元,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怎樣擺脫消費陷阱?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怎樣擺脫消費陷阱
消費者權益保護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記者從三明市市場監管局獲悉,從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12月25日,我市累計接收相關投訴、舉報、諮詢件21219件,同比上升39.77%。其中,投訴4692件,佔接收總量22.11%,同比上升32.02%,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15.19萬元。
去年,市民投訴最多的是哪些行業?消費維權的熱點發生了哪些變化?消費者如何練就「火眼金睛」,避開消費陷阱,守好錢袋子?
預付式消費糾紛
「以後碰到這種先交錢辦卡,再享受服務的情況,一定要多長個心眼。」張小姐(化名)是寧化人,2019年8月在萬新廣場某健身房辦理了一張299元的季卡。幾個月前,她準備開卡使用,商家卻告知需補交錢才能開卡。張小姐認為此舉不合理,要求退款,商家拒絕了。隨後,張小姐投訴,經12315工作人員調解後,商家才同意無條件開卡。
張小姐的遭遇並非個例。近年來,全國各地有關預付卡、預存卡、預付費等各種新型消費方式糾紛頻發。其中,付款前後商家「兩副面孔」,辦卡後商家一夜之間關店走人等問題,最讓消費者「頭疼」。
市市場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說,部分經營者因經營不善關門歇業,卻未提前告知持卡消費者,擅自終止服務,引起投訴風波。此外,有些商家不夠誠信,承諾的服務未兌現,也容易引發消費者不滿。不久前,三明藍堡連鎖健身房、碧桂園舒華健身館等關門停業,均涉及到充值款項未消費完畢,消費者要求退款等問題。
「隨著大家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我們不會選擇吃『啞巴虧』。」原來,王女士(化名)在梅列區滿園春食客天地某自助餐廳辦理了充值業務,本以為撿了個「大便宜」,卻發現再次前去消費時,商家早已「人去樓空」。王女士選擇投訴,經有關部門調解,商家已退款。
預付式消費糾紛頻發,消費者如何守好錢袋子?
市市場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說,消費者決定辦「預付卡」前,一定要詳細了解商家的聯繫方式、經營情況、社會信譽度等基本信息,切勿輕信商家口頭承諾。籤訂合同時,要特別關注所辦卡的使用範圍、有效使用日期等相關條款以及服務終止、店鋪轉讓等情況的處理。
「儘量不要選擇充值大面額的消費卡,最好即充即用,避免造成損失。」市市場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應根據自身消費需求決定是否需要辦卡,做到「理性消費、拒絕誘惑」。若消費者在持卡消費期間發現商家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
家庭裝修消費貓膩
去年年底,家住沙縣長泰公寓的盧先生(化名),因為新房裝修的事兒,與裝修公司鬧得很不開心。原來,盧先生去年年初購得一套二手樓中樓,全包委託裝修公司裝潢。當初約定好裝修期限半年,誰知,裝修期間這家公司以多種理由加價,盧先生不同意,工期一再延後。
一些有過和盧先生類似的經歷的消費者表示,在遇到裝修公司單方面要求漲價時,因為自己對裝修市場不了解,大部分時候都選擇接受事實,繼續讓裝修公司裝修,很容易被「下套」,。
近些年,有關裝修公司拖延工期、施工質量差、擅自增項改項多收費用、不履行售後責任甚至「關門跑路」等問題頻發,日漸成為廣大消費者投訴的熱點和難點。
去年5月,市民吳先生(化名)在市區某整體家居公司繳納了2萬元定金,卻發現商家找不到了。吳先生心急如焚,要求商家退還定金,這才得知合同已交由另一家設計有限公司繼續履行。最終,在12315的調解下,雙方達成協議,吳先生才挽回了損失。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家裝行業「正規軍」較少,有些甚至沒有施工資質,這部分施工人員流動性大,沒有固定場所,缺乏有效承擔工程質量責任的能力,極容易致使工程質量得不到相應的保障。
那麼,消費者怎麼預防裝修「貓膩」,減少相關損失?
市市場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說,在選擇家裝公司時,消費者要查看是否有營業執照和專業的施工隊伍,了解其口碑、知名度和信譽度等。在面對商家促銷時,消費者需理性對待,不要輕信低價裝修。
在籤訂正式合同時,消費者應要求裝修公司詳細註明施工工期、質量要求、裝修材料明細表、付款方式、驗收程序等,同時,還要約定好違約金的賠付比例,明確工程延期裝修的違約金。
「消費者還可以經常到裝修現場查看工程進度,及時發現裝修中存在的問題。」市市場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提醒,工程結束後,要留存合同、票據、現場照片及錄音視頻等證據,以備出現糾紛時使用。
還有哪類消費投訴多
記者從市市場監管局獲悉,去年,從投訴的客體類別看,商品類投訴前三位分別為:一般食品類514件、服裝鞋帽類443件、家用電器類240件;服務類投訴前三位分別為:電信服務類392件、餐飲和住宿服務類167件、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類146件。
其中,電信服務類投訴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電信服務套餐問題,如擅自變更套餐、擅自增加套餐、套餐期滿後仍然扣費等;二是存在捆綁銷售或售後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如投訴人反映較多辦理的套餐到期後,不讓更換套餐等。
之前就有市民投訴,去年4月,某通訊公司未經同意為其開通500兆流量套餐,導致他無法攜號轉網,若取消套餐則要求收取違約金。投訴人認為不合理,經12315工作人員調解後才辦理成功相關業務。
從投訴的問題類別看,前三位分別為:質量問題782件、合同問題645件、售後服務問題434件。其中,電器類商品的售後服務問題,尤其受消費者關注,如冰箱、空調不按時送貨、安裝;不認真履行「三包」義務,符合退換貨條件的不予以兌現;維修人員多次維修仍無法正常使用;維修配件收費不合理等。
此前,一位投訴人購買了某品牌空調,出現質量問題後,他多次與廠家聯繫上門維修,均未修好,只能要求換貨或退貨,並請求12315協助處理。雙方協商後,廠家表示如存在維修不好的情況,願意做換貨處理,消費者表示滿意。
採訪中,不少市民認為:「電器維修費用高,如果商家沒有做好售後服務,消費者可能因此多支付許多不必要的花費。」這也要求,消費者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到正規商家購買產品。
針對旅遊消費糾紛問題,去年來,市市場監管局按照「放心遊福建」服務承諾內容和要求,積極配合文旅部門做好旅遊投訴登記和轉辦工作,共接收轉辦各類旅遊投訴舉報諮詢50件,其中投訴11件、舉報2件、諮詢37件。
市市場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旅遊產品時,應明確旅遊路線、日程安排、食宿標準、交通工具等事項,並在合同中明確購物地點、次數。出現問題時,應及時與經營者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則及時向旅遊投訴部門或消協投訴。來
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盧素平 楊珺)
新媒體編輯:鮑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