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高古玉還不如明清玉(領略各朝各代的古玉風採)
2023-05-25 12:39:03 2
中國玉器的風格演變史,基本上就是中國歷代古朝的風氣變遷史。總體來說,漢代玉器的風格和雕琢技藝是對先秦之前兩年多年玉雕技藝的繼承和發展。漢代絲綢之路的開發,使得中國與西域等地的聯繫日漸暢通。到了唐代,由於絲綢之路的繁榮,這讓西域的和田玉料高速流通到內地中原。其實不僅僅是玉料,還有許多外使、僧侶、工匠、學生等各階層的胡人聚集到長安,這些人帶著各地的文化和工藝,為唐朝開放的文化增添了諸多其他民族風採。
玉不琢不成器之「商朝古玉」
商朝隨著生產工具的革新,尤其是隨著青銅器的使用,使玉器的製作工藝也大大提升。玉器的形狀和工藝,也不再像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那樣顯得笨拙和笨重,開始出現比較均勻的薄玉片。但由於商朝生產工具的局限性,其工具單一的製作工藝,體現了商代玉器簡單的紋路。商代玉器的雕刻紋路大多呈直線型,粗線條幾多,細線條很少,陰紋很多,陽紋很少
玉鉞國家博物館藏品
玉不琢不成器之「西周玉器
西周的玉器是古玉紋路的發展開端,較商代的直線條和粗線條而言,西周開始趨於繁雜和連貫。在雕刻風格上,西周古玉也和商代古玉有著很大的區別。西周古玉的紋路線條拋棄了商代古板的直線,開始走向彎狀的琢玉手法,配合玉器自身的彎月造型,顯得玉器更加美觀。
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藏西周虎形青玉璜
玉不琢不成器之「春秋古玉」 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是銅器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重要時期。春秋時期的玉器造型靈巧渾圓,紋飾抽象,多為幻想中的動物,如蟠虺紋、獸面紋、鱗紋等。所選用的和田玉料逐步增多,並成為時代的主流。此時的玉器,不僅琢玉工具有所改進,琢玉藝人的雕琢水平也在進一步提升。春秋晚期,淺浮雕技法開始大力盛行,使得玉器的造型更加富有立體感。此時開出的玉料厚薄十分均勻,玉料的厚度甚至從0.4cm減少到0.2cm左右,可見工藝之精。
故宮博物院春秋龍紋玉玦
玉不琢不成器之「漢代古玉」古玉在戰國時期,便已經開始拋棄之前玉器雕琢的簡單造型,開始出現各種玉璧、玉環等形狀。經過戰國時期的國度,玉器發展到漢朝開始在形狀和造型上,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漢代的雕琢工藝雖不及戰國時期追求局部精細,但其線條卻有著漢朝特有的豪放一面。最出名的就是漢代「葬玉」做工——漢八刀。在封建社會時代,一般來說開國時期的國風便是朝代的風氣,整個風氣將始終貫穿著這一整個朝代。漢朝開國時期的「大風歌」便是明證,所以漢朝的粗狂也彰顯在玉器雕琢的工藝上。漢八刀的刀法粗獷有力,刀刀見鋒,線條顯得剛勁有力,但絲毫不見刀痕之跡。
臺北故宮藏
玉不琢不成器"唐代玉器"
唐代玉器以禮儀玉器為主,不能隨便玩甕。漢代喪葬、闢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唐代以前玉器裝飾有的也相當精美,但神味太濃,禮性太足。然而,唐代則擺脫此,有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裝飾鑑賞化。唐代玉料以和闐青白玉為主,其它玉料少見。除此之外,大量的雜瑪瑙、透明水晶等,多數不見於國內礦藏,可能從西域輸入。功用文玩化,是說唐代玉器比起周漢玉器更親切可愛,更具玩賞性。
唐代 | 樂伎玉帶板玉不琢不成器之「宋代古玉」
宋代古玉出土量極少,在全國出土的宋代玉器加起來也不過百餘件,不足200件。宋代的古玉大多為動物形體玉器,此時的花、鳥、魚、獸等動物佩玉不再是單一的擺件,它們作為手把件和佩物或把玩在人們手掌之中,或懸掛於人們脖頸之間,或系懸於人們腰間。縱觀宋之動物古玉,多稱俯臥狀,以彰顯其飽滿之,折射出人們當時的審美觀念。
宋代玉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