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餐洋溢濃濃年味(內蒙古群眾樂享新春)
2023-05-25 02:23:19
春節,是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過年的種種習俗,如拜年的習俗,貼春聯的習俗,舞龍舞獅的習俗,逛廟會的習俗等等,或追求團圓,或崇尚熱鬧,或詮釋歡樂,或展現喜慶,或表達期盼,或傳遞祝福。在五彩繽紛的形式背後,蘊含著豐富而特定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強大張力。
狗年春節,自治區各地充溢的文化味讓年味更純更濃。2月23日正月初八,民間有遊八仙的習俗,這天人們習慣備佳餚水果以祭祀八仙,出遠門遊樂,表達新春之始企盼世間萬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呼和浩特市第十一屆大召文化廟會也在大盛魁文創園南區北廣場開展了一場特別的「遊八仙」文化饗宴。
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歡快整齊的秧歌舞、跑旱船、八抬大轎等民俗表演依次上演。當天上午,來自民間民俗文藝團體500人組成的6隻隊伍,途經大召——圪料街——主舞臺進行巡遊,巡遊採取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腰鼓、八抬大轎、秧歌等形式,以《八仙過海》《西遊記》等戲曲人物為主要裝扮,表演中,鑼鼓隊、秧歌隊等隊員個個精神抖擻、各顯神通,展示出了個人風採,也舞出了時代精神。
沿途觀看的群眾熱情洋溢,表演到精彩之處,大家立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市民李忠肩膀上架著兒子在人群中間駐足觀看,他激動地對記者說:「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純粹的民俗表演了,記得小時候在村裡過年,就盼著看紅火,今天的文化廟會讓我感受到了小時候才有的快樂!」
除了民俗表演熱鬧非凡,本次大召廟會還把「非遺」文化當做另一個主角。正月初七,申萍帶著孩子和老父親來到大召逛廟會。行走在東倉古街巷上,作為一位在老玉泉生活了40年的老人,申萍的父親被眼前熟悉的景觀感動得熱淚盈眶。「仿佛回到了我小時候,這商戶,這布景,這賣報紙的售香菸的,真是太逼真了。這才是老綏遠的年味兒啊!」申老爺子這兒摸摸那兒瞅瞅,捨不得挪腳。一向不愛拍照的他,主動讓孩子給他拍了不少照片,說是回去要好好和老照片比對比對。
大召廟會已經辦了多年,可東倉實景再現今年還是頭一次。老市井民俗風情街再現了歷史上的老綏遠。身著大褂挑扁擔的賣貨郎、賣著古玩玉器物品的老商戶、遛鳥的老人、熱鬧非凡的天橋雜耍、熱騰騰的大碗茶、神秘的拉洋片、絡繹不絕的叫賣聲……置身其中,仿佛穿越了時空,老街景加上傳統文化,這獨特的年味兒讓人流連忘返。
「快來我家看演出,過年了,烏蘭牧騎來我家給大伙兒演出了!」烏海市烏蘭牧騎小分隊走進了海南區巴音陶亥鎮渡口村大橋村民小組王鳳英的家中。聽說烏蘭牧騎來演出,周圍的鄰裡鄉親紛紛來到王鳳英家一同觀賞。小分隊為村民們獻上了《胡楊》《相約在烏海》《鴻雁》等歌曲,受到了村民們熱烈歡迎。「以前都是在電視裡看演出,如今演員們來到了咱家演出,真把歡樂送到了我們老百姓的家裡頭,我們很喜歡。」王鳳英樂呵呵地說。儘管天氣寒冷演出條件艱苦,但是絲毫擋不住烏蘭牧騎小分隊為大家演出的熱情。隊員們發揚烏蘭牧騎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走到哪裡演到哪裡的優良傳統,竭誠為基層群眾送去歡樂和文明。烏海市歌舞團(烏蘭牧騎)團長鄔海忠說:「春節期間,我們要進行30多場下基層演出,落實對烏蘭牧騎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深入基層服務群眾。」
在通遼市庫倫旗額勒順鎮,一場由農牧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帶有濃鬱鄉土氣息的迎新春文藝匯演正在進行,人聲鼎沸,精彩紛呈,來自全鎮的農牧民齊聚這裡演繹著他們自己的春節晚會。整場演出在祝詞、開場舞《吉祥額勒順》中拉開了序幕。《幸福一家人》《富饒的額勒順》歌曲婉轉動聽,唱響了額勒順百姓脫貧奔小康的幸福新生活;好來寶《歌頌十九大》、馬頭琴演奏《初升的太陽》、小品《愛心超市》等節目真切表達了對黨的惠農政策的感恩心聲和對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最終,晚會在《激情安代》中落下了帷幕,演員們激情歡躍的舞姿,展現了額勒順兒女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火焰般的激情。
春節文化活動多姿多彩是自治區優秀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一個縮影。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徐新民說:「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文化存在感在民間,在千百萬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得到很好的傳揚,時代創新的手法,也會進一步激活傳統的『文化基因』,讓屬於中華民族的春節更有文化味,更加熱烈祥和,更加溫暖向上。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善於通過新習俗新風尚傳承過年文化,讓過年的每一個細節都透出濃鬱的文化內涵與人文情懷,這種追求應該不斷地持續下去,讓其生命力更加強大,讓老百姓的心理認同成為現實。」
(內蒙古日報記者 帥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