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福之人的五種特徵(有福之人兩腿毛)
2023-05-24 20:17:35 1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已經經過了5000年的傳承,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都要去發揚,但是文化中難免會有很多糟粕的地方,對此我們就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去合理的發揚。在古代雖然沒有各種學科的分類,但是老祖宗們總是能夠用一句經典的話,來詮釋一些事情的道理。在古代中,人們對糧食非常的重視,並且古代農民佔人群的大部分,生活也非常的辛苦,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並且古代常常發生戰爭,而戰爭爆發受到最大傷害的那就是農民了。
紮根於民間的俗語,自古就以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實農村俗語,並不僅僅是因為通俗易懂而深受人們喜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們往往能以簡潔明了的幾個字,就能表達出豐富的內涵,而且對後人有借鑑和指導作用,民間俗語雖然沒有唐詩宋詞元曲那樣看起來優美,因為她們畢竟不是詩詞文賦。但是它們所包含的意蘊卻是極其豐富的,因為民間俗語自誕生以來,有它自己獨特的一面,讀起來不僅朗朗上口,而且更是口口相傳。
自古以來,我們聽到過很多流傳下來的俗語,這些俗語基本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有一些可能放在現在仍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也有一些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社會了。本文我們要來說的就是一句中國古代的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默念這句話,是不是覺得十分的拗口呢?「兩腿毛」和「毛兩腿」難道不是一個意思嗎?怎麼還和有福沒福扯上關係了呢?一直以來我們也聽過很多關於有福沒福的說法,比如耳垂大的人會有福。但是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體毛也會和福氣有關係啊。下面我們就從這句古語的源頭上給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要說的是前半句有福之人兩腿毛,對於古人來說非常看重自己的髮膚數量,古人常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割剪,尤其是古代無論男人女人都留著一頭長頭髮。相比於現在男人要剃短髮來看,古代的男人也可以算得上對自己的髮膚極為愛護。所以在清朝也就出現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標語,並以思想上對頭髮思維的轉變強調對新任政權統治的確認。
如果一個人的腿上長滿了毛髮,那麼這就意味著這個人極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有福氣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在我國歷史上,我們都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導,一個家庭的收入幾乎就是靠種田來維持。因此,古代的人都會去勞動,因為只有靠勞動才能賺錢,只能出賣自己的苦力,那個時候的工商業其實並沒有徹底放開。因為有重農抑商政策的限制,所以很多人都不能發展商業,只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再看看窮人,為了碎銀幾兩不得不做最辛苦、回報最少的體力工作。古代生活很苦,窮人根本沒有學習知識的條件,想要生存就要去種田、做苦力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身外在會因為長期幹活發生較大的變化。背不再高大挺拔,而是被生活壓彎了一些;皮膚缺乏保養會變得更加粗糙,尤其莊稼漢的雙手就像是乾枯的樹皮一樣;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就是他們腿上的毛最後都掉光了:為了方便幹活他們時常捲起褲腿,雙腿和地裡的泥巴混在一起,泥巴掉落時腿毛也會被拔掉。
腿毛長在哪個部位是無福之人呢?簡單來說,就是膝蓋以上有毛的人生活比較辛苦,而膝蓋以下毛髮旺盛的人則福氣深厚。這句話是相對有福之人而來的,無福之人腿上無毛為何還是毛兩腿呢?其實這裡的「毛」讀作「忙」,是奔波勞碌的意思。整天奔波在外,哪有時間關心有沒有腿毛。即便整日的辛苦打拼但終究免不了「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宿命。古代農民靠天吃飯,趕上災荒就會顆粒無收,再加上連年的戰爭,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觀刈麥》中記載「家田輸稅盡」,可見當時的苛政猛於虎。
此外,「無福之人毛兩腿」當中的「毛」字其實在古代跟「忙」字是諧音關係,這裡含有一語雙關,「毛兩腿」等說的就是「忙兩腿」,窮人每天得早出晚歸,到處奔走忙活,兩腿根本停不下,故此被叫做「無福之人毛兩腿」。其實,有無福氣和腿毛多少沒有什麼關係,想要有福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老人說的話並非沒有道理,在古代養尊處優的腿和窮人的腿自然是不同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說,老一輩人總結出的生活經驗,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
「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這句俗語是在古代封建社會環境下產生的,所以對於當時的社會是很適用的,看一個人的腿毛就能判斷出是貧窮還是富貴。不過,到了現代社會這句俗語就不適用了。現代社會農業仍然是基礎,只不過,科技比起古代社會先進了太多了,一些機械設備甚至能完全代替人工勞動力進行耕作。另外,現代很多農民都已經放棄了「農民」這個職業外出打工。所以,當下的農民群體比起古代社會少了許多,而且他們的勞作程度也輕鬆了許多。